顛覆登革熱傳播百年模式! 國衛院證實蚊媒嘴像「共用針頭」叮2口就染病
  • A-
  • A
  • A+

記者黃仲丘/台北報導

國衛院顛覆百年來觀念,找到全新的蚊媒機械傳播模式(圖/記者黃仲丘攝影)

▲國衛院顛覆百年來觀念,找到全新的蚊媒機械傳播模式(圖/記者黃仲丘攝影)

百年來的登革熱傳播模式,被一舉顛覆!過去認為登革熱蚊蟲叮咬到感染者後,病毒必須在體內複製到一定數量,至少需要8天時間,下一個被咬的人才會被傳染。但這樣的理論與大流行的實際情況完全對不上。研究團隊從數據模型比對,再由動物實驗證明,登革熱病媒感染埃及斑蚊的口器,有如「共用針頭」的傳染模式,只要蚊子咬到足夠病毒量的染病者,下個人只要被「叮兩口」,就有可能遭感染,可能是登革熱大流行的主要原因。

國衛院感染症與疫苗研究所及國家蚊媒傳染病防治研究中心副研究員陳俊宏表示,過去百年來認為病媒蚊若吸到帶病者,需要先進到蚊子腸道內讓病毒數量複製到一定數量,再散播到蚊子的唾液腺,成為有感染力的蚊子的「外源性潛伏期」需要約8~12天。而人類被叮咬後,則有3~14天的潛伏期。

但過去2015年台南高雄爆發史上最嚴重的登革熱疫情,今年2023年的登革熱疫情,都是在很短時間內到達高峰,因此會讓人質疑,是不是理論上出了問題。

圖左起:台灣大學醫學院助理教授吳師誠、高雄市衛生局副局長潘炤穎、國家衛生研究院副院長陳為堅、國家蚊媒傳染病防治研究中心副研究員陳俊宏、國衛院副研究員鄒小蕙(圖/記者黃仲丘攝影)

▲圖左起:台灣大學醫學院助理教授吳師誠、高雄市衛生局副局長潘炤穎、國家衛生研究院副院長陳為堅、國家蚊媒傳染病防治研究中心副研究員陳俊宏、國衛院副研究員鄒小蕙(圖/記者黃仲丘攝影)

為了得到解答,因此國衛院與包括柏克萊大學、名古屋大學、清華大學、台灣大學、聖地牙哥大學等國內團隊合作,利用了2015年高雄市三民區與高雄市全區的登革熱大數據,計算出傳統模式家戶中發生傳染給下個人所需的時間與實際的情形。

結果發現,若以現有理論,以數學模型計算同一家戶中的第一個和下一個感染者應至少相隔11天;但在2015年高雄登革熱疫情期間, 85%的同一家戶病例中,第一個和下一個感染者間隔少於5天。

因此研究團隊假設,蚊子可能根本不需要「外源性潛伏」可能透過有如共用針頭的口器,馬上叮咬下個人就能夠有感染力,因此設計了小鼠試驗。

國衛院以小鼠實驗證實。(圖/國衛院提供)

▲國衛院以小鼠實驗證實。(圖/國衛院提供)

負責小鼠試驗的國立台灣大學助理教授吳師誠表示,研究設計讓一隻小鼠先感染高雄2015年引發大流行的二型登革熱,將帶病毒老鼠,放在籠子上。讓蚊子吸到半飽。之後替換老鼠,再給斑蚊叮咬,分為吸1口~4口四組,每口時間為10秒,結果發現若被剛叮咬帶病蚊的蚊子吸2口,發現有25%的小鼠會遭感染,找到了為何登革熱大爆發總是比推估還要來得更快的原因。

陳俊宏表示,為求謹慎,研究團隊另外再將蚊蟲口器切除,單獨到培養皿萃取,也確實發現殘存病毒,再將萃取液體注入小鼠,結果發現每隻都遭感染。蚊子的口器上有6片奈米大小等級的生物針頭,這項研究打破了百年來認為的登革熱傳播模式,首度證實了類似感染B肝、C肝或愛滋的共用針頭「機械傳播模式」。

斑蚊機械傳播模式,可加速病例數20日就可達高峰。(圖/國衛院提供)

▲斑蚊機械傳播模式,可加速病例數20日就可達高峰。(圖/國衛院提供)

國衛院副研究員鄒小蕙表示,透過數學模型發現,埃及斑蚊機械傳播模式十分驚人,可加速病例數推至最高峰的時間,從原本模式的60天可縮短至20天,整整少了三分之一的時間。

高雄市衛生局副局長潘炤穎表示,台南、高雄主要都是以埃及斑蚊為主要病媒蚊,埃及斑蚊為居家型,喜歡生活在人口密集住宅區,2015年到2023年兩波登革熱流行發現,家戶群聚的感染個案變多了,機械傳播的機制或許就是原因之一,可能造成疫情在短短幾週陡升,透過這項傳播模式發現,目前只要有通報個案出現,防治單位不會再等到幾天再做動作,會一面疫調採檢,同步進行室內噴藥,讓同一空間的生物傳播和機械傳播降到最低。

但陳俊宏也強調,不是所有登革熱病毒都可以機械性傳播模式,本次主要針對較毒、繁殖快的第二型登革熱病毒進行研究,有可能同樣是第二型但不同型別,機械傳播的速率也會不同。但這項研究有助於在未來若能及早得知登革熱的型別,就能針對擅長機械性傳播的病毒型提早發出預警,讓衛生單位及早介入,避免大流行發生。

這項研究成果也於今年8月已發表於知名國際期刊《Lancet》的子刊《eBiomedicine》。

延伸閱讀
精彩影音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