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病呻吟?輕熟女「總覺得自己有病」睡不著覺!6點評估是否過度焦慮
  • A-
  • A
  • A+

記者簡浩正/台北報導

專家指出,罹病焦慮症的患者通常即便沒有明顯的身體症狀,也會確信自己生病了。(示意圖/資料照片)

▲專家指出,罹病焦慮症的患者通常即便沒有明顯的身體症狀,也會確信自己生病了。(示意圖/資料照片)

無病呻吟?40歲的許小姐近年一直關注身體健康,三不五時就往診所及醫院跑,頻繁請醫師幫她做各種健康檢查,雖結果都沒有異常,但許小姐還是很擔心自己有潛在疾病沒有被檢查出來、更憂心到睡不著,每週要到醫院報到好幾次,甚至只要一咳嗽便快篩,但每次結果新冠都是陰性,但她還是總覺得自己哪裡不對勁。在朋友的建議下,許小姐到了精神科就診,才發現原來自己是「罹病焦慮症」。

「罹病焦慮症的患者通常即便沒有明顯的身體症狀,也會確信自己生病了。」國泰醫院精神科臨床心理師楊宇祈表示,如果是有一些身體現象或輕微症狀者,它們常常是一些正常生理感覺或一般不被認為是疾病的身體不適(如流汗、打嗝、腸胃蠕動),這樣的身體感受可能被患者錯誤解釋為生理疾病症狀。

如果患有特定生理疾病,一般人可能會因為當下身體狀況而有短暫性憂慮,然而罹病焦慮症患者雖然可能已經有其他疾病或有可能發展成某一疾病的高風險因素(如有家族病史),但他們對身體健康的擔憂是過度的,與病症的嚴重程度是明顯不相符的,如曾被醫生告知血壓偏高但已有長期穩定控制血壓,卻仍強烈擔心會中風而完全失去行動能力。反而進入了一個反覆擔憂的惡性循環之中,往往最後很可能會打亂生活步調、降低生活品質、影響工作狀況或破壞人際關係。

要如何判斷是否過度焦慮,楊宇祈提供6項罹病焦慮症的評估:

1、先入為主認為自己已罹患或將要罹患某種嚴重的疾病。
2、未出現身體症狀,若有症狀也屬輕微。如果已患有另一疾病或有高風險可能罹患疾病,則擔心的想法是過度的或不成比例的。
3、極度擔心自己的健康,易自覺健康狀況有異常。
4、出現過度確認自己是否健康的行為如頻繁就醫、反覆檢查身體,或出現逃避行為如不去就醫。
5、擔心罹病的狀況已至少有6個月。
6、此對罹病的擔心無法以另一種精神疾病解釋。

楊宇祈說,罹病焦慮症患者通常在成年早期或中期發病,有時是面臨重大壓力,或是遇到一個嚴重但最終為良性的健康危機;也有研究發現「童年曾嚴重受虐者」,成年後可能會發病。但其他精神疾病也有類似症狀,罹病焦慮症也可能有其他共病,建議民眾尋求心理醫師、正規醫療院所進行專業診斷。
 
罹病焦慮症治療上除了透過藥物,同時也會搭配心理治療,認知行為治療、放鬆訓練等等,以協助抒發感受、調整造成困擾的想法、調適情緒、學習壓力因應方法、放鬆身心等,並且漸進地處理個人潛在議題。除此之外,她也建議患者可同時在生活中嘗試適當轉移注意力至其他活動、運動與規律生活作息、練習放鬆技巧、減少重複查找疾病相關資料與維持良好人際關係多聊天等方式改善。

延伸閱讀
精彩影音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