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防蚊作戰4招不可少!必知「被叮咬後正確處置」防併發症
  • A-
  • A
  • A+

文、圖/今健康

炎熱夏日,蚊子嗡嗡嗡盤旋天際,不僅擾人,被叮咬後還可能出現紅腫、癢、痛、水泡、過敏等症狀,也可能抓破皮膚而導致細菌感染,甚至演變成蜂窩性組織炎。

食藥署說明,當蚊蟲叮咬人時,會以「口針」刺入人體皮膚,注入唾液並攝取血液,而蚊子的唾液中含有的化學物質會刺激人體,導致皮膚出現紅腫、癢痛的發炎反應。大多數的人對蚊子叮咬所造成的症狀會在數日內消失,但也有少部分的人對蚊蟲的唾液會產生較大的過敏反應或發燒症狀。

(圖/翻攝自今健康)

▲(圖/翻攝自今健康)

夏天預防蚊蟲叮咬   這4招學起來

日常生活中,民眾應養成預防蚊蟲叮咬的好習慣,尤其下列4點需注意:

  • 清除積水容器:蚊子幼蟲會在積水的容器大量孳生,包含水桶、花盆、瓶罐、鍋碗瓢盆等各式各樣廢棄物。只要是有積水的容器僅需約一周左右的時間就可以大量產生蚊蟲。所以,隨手倒掉積水容器,可有效避免蚊蟲產卵滋生,造成環境危害。
  • 穿著長袖衣褲:若外出到容易有蚊蟲出沒的地方,建議穿著合身、淺色長袖能遮蓋皮膚的衣褲,以有效防蚊。
  • 安裝防蚊設備:正確裝設紗窗、紗門或蚊帳等防蚊設備,以降低蚊蟲靠近叮咬的機會。
  • 選擇合格的防蚊液:皮膚裸露部位,建議使用衛生福利部核准的防蚊產品來預防蚊蟲叮咬,因為市面上防蚊液產品種類繁多,成分多為敵避(DEET)、派卡瑞丁(Picaridin)的產品較為常見。若是易過敏者,建議先以小範圍噴塗於手背內側,如沒有紅、腫、熱、痛、癢等過敏反應,再擴大範圍使用。

(圖/翻攝自今健康)

▲(圖/翻攝自今健康)

食藥署提醒,選擇防蚊液時,除了防蚊液濃度,民眾也應注意適用對象、成分標示與注意事項,尤其使用於兒童或嬰幼兒,更需要慎選防蚊產品。需避免使用添加薄荷或樟腦等相關成分,以免引發嬰幼兒嚴重不良反應。

如何聰明使用防蚊液?塗抹部位、時間、順序各不同!

在使用防蚊液時,食藥署也提出下列建議:

  • 塗抹部位:有些產品是噴灑於衣物,有些則可塗抹於皮膚,但是並非所有部位都可以塗抹,使用前仍需確認使用注意事項等相關標示,若有傷口或過敏等肌膚須盡量避開,避免過度刺激皮膚造成不適。
  • 維持防護時間:防蚊液產品需要注意塗抹後可維持的時間,以便進行補擦,如果防蚊液保護效力減弱,身邊仍有蚊子徘徊,則應遵循說明書/仿單的用量說明,適量補擦。
  • 塗抹順序:如需同時使用防曬與防蚊產品,建議先擦防曬後,間隔一段時間再使用防蚊產品,並且在塗抹前留意產品標示及注意事項,塗抹後有任何不適須停止使用並諮詢醫療人員。

(圖/翻攝自今健康)

▲(圖/翻攝自今健康)

蚊蟲叮咬後又腫又癢怎麼辦?正確處置有效緩解防感染

如果不小心被蚊蟲叮咬了,可用肥皂和乾淨的清水清洗傷口,不僅可以減少感染也能適度減緩搔癢,避免用未知的偏方清洗患處,以免刺激傷口甚至引發感染。另外,也可適度冷敷,對消腫止癢也有一定幫助。提醒,儘量避免過度抓癢,以免引發細菌感染。

不少人被蚊蟲叮咬後,會使用具清涼感的外用藥來減緩搔癢不適,但這類藥品常用來降低搔癢感,如想更有效消炎消腫,建議選擇下列兩類蚊蟲藥膏:

  • 含抗組織胺藥品:主要緩解紅腫、搔癢不適的常見成分。
  • 含類固醇藥品:主要以抗發炎來減少皮膚發癢,但需避免塗抹於有傷口處,以免增加感染的可能。

(圖/翻攝自今健康)

▲(圖/翻攝自今健康)

食藥署提醒,遭蚊蟲叮咬後所使用的外用藥膏多為局部使用,較少會發生全身性的副作用,但仍需遵循藥品使用說明書適量使用,避免不當用藥而發生不良反應。

值得注意的是,大部分蚊蟲叮咬症狀最多持續一到兩週,如發生其他感染症狀、高燒、嚴重過敏反應,或使用相關藥品有任何問題,建議尋求專業醫療協助。另外,若是嬰幼兒被叮咬後產生紅腫反應,並且持續惡化影響作息,或蚊蟲叮咬處不慎抓傷破皮或疼痛,也需要盡快諮詢醫生,避免引發蜂窩性組織炎或產生其他問題。

《延伸閱讀》

蚊子喜歡愛吃肉的人?如何止癢?如何防蚊?醫師解答!

看到蟲別亂打,小心被報復!隱翅蟲易皮膚爛,醫教3情境應對。

以上新聞文字、圖片皆屬《今健康》所有,網站、媒體、論壇引用請註明出處。

延伸閱讀
精彩影音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