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塑化劑!醫揭寶特瓶「1危險因子」 增大腸癌風險
  • A-
  • A
  • A+

記者鄭玉如/台北報導

胃腸肝膽科醫師錢政弘指出,使用寶特瓶等塑膠製品需注意塑膠微粒問題,長期下來可能提高罹癌的風險。(圖/pixabay)

▲胃腸肝膽科醫師錢政弘指出,使用寶特瓶等塑膠製品需注意塑膠微粒問題,長期下來可能提高罹癌的風險。(圖/pixabay)

生活中充滿塑膠製品,長期使用恐傷身。胃腸肝膽科醫師錢政弘提到,塑膠產品可能產生塑膠微粒,例如塑膠袋、塑膠杯或寶特瓶等,塑膠微粒會在腸道中被腸道黏膜吸收,是造成大腸癌的隱形殺手,研究發現,大腸癌細胞內找到塑膠微粒數目,是正常大腸組織的3.4倍。

錢政弘在健康頻道指出,塑膠微粒普遍存在於各種日常用品和飲食中,包括飲用水、啤酒、海鮮和食鹽(海鹽),每人平均每年攝入率約3.9萬到5.2個顆粒,還有常見的塑膠袋、塑膠杯或寶特瓶等,都可能會產生一些塑膠微粒,而且無論在溫度較高,還是正常溫度的室溫情況下。

錢政弘提到,塑膠微粒會在腸道中,被腸道的黏膜吸收,塑膠微粒會隨著癌細胞增生和轉移到其他器官,塑膠微粒就算不是造成大腸癌的元凶,應該也是幫兇,此外,近幾年研究發現,在大腸癌細胞裡面可以找到塑膠微粒數目,是正常大腸組織的3.4倍。

錢政弘提醒,如果常喝手搖飲、用塑膠袋或塑膠容器裝湯、裝食物,不免會溶解出塑膠微粒,並吃下肚。研究發現,喝瓶裝水的人,每年可能額外攝取約9萬顆塑膠微粒,而喝自來水的人則只會攝取約4千顆,差異相當驚人,建議民眾自備環保杯盛裝水或飲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