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心3C成癮!兒童手機滑不停 專家:增睡眠障礙、干擾生長激素
  • A-
  • A
  • A+

記者簡浩正/台北報導

兒童3C成癮手機滑不停,易增加睡眠障礙風險。(示意圖/翻攝自Pixabay)

▲兒童3C成癮手機滑不停,易增加睡眠障礙風險。(示意圖/翻攝自Pixabay)

科技發達下,手機已成生活不可少的一部分,但過度依賴除了傷眼,更傷大腦。董氏基金會呼籲家長,應注意孩子使用手機的時間,尤其是兒童小小年紀就開始使用手機,會出現焦慮不安、恐慌等手機成癮的症狀,包括該睡覺的時間仍頻繁使用手機,干擾生長激素分泌。

董氏基金會心衛中心表示,根據2024年8月發表於《青少年(Adolescents)》期刊的研究指出,夜間使用手機不僅剝奪了孩子的睡眠時間,也對他們的心理健康產生負面影響,尤其是曾遭受網路霸凌的孩子。該研究由南澳大學研究中心所進行,研究者以5萬3734名年齡介於7-19歲的學生為對象,了解他們的睡眠與夜間(應該在睡覺的時間)使用手機的習慣,以及遭受網路霸凌的經驗和壓力水平之間的關係。研究顯示,約34%的小學生及超過60%的青少年,在晚上該睡覺的時間使用手機;夜間使用手機的頻率和每晚睡眠時間少於八小時的情況在青春期早期達到尖峰,且在年輕女孩中更為明顯。

研究也發現,遭受網路霸凌的參與者,近75%承認整晚都會查看手機,而未遭受網路霸凌的參與者只有不到一半表示晚上有使用手機。

董氏心衛中心主任葉雅馨說明,使用手機透過社群互動、紀錄生活已是常態,當看到有些回應和想像的不同時,自然會擔心、想回覆,而「思考」本身很難關機,所以容易干擾睡眠。

她建議父母可透過以下三點幫助孩子建立健康的手機使用習慣:

一、說明而有共識:跟孩子說明不睡覺玩手機的缺點,像是會吸引晚睡的人線上聊天、玩遊戲,常因此不好意思提早休息,可教孩子練習拒絕,或告知對方要先下線。

二、增強給予獎勵:父母以孩子喜歡的事物作為獎勵,當孩子在約定的時間休息就能夠獲得,時間拉長就會變成一種習慣。

三、從小目標開始:用手機對孩子來說可能是種紓壓,避免讓孩子產生剝奪感與抗拒感,可利用漸進式的目標設定,幫助他們克服覺得很難的心理障礙,例如從睡覺時間提早十分鐘開始,逐步接近最終目標,較容易與孩子取得共識。

葉雅馨提醒,當孩子表現與過往明顯不同,經常盯著手機且出現不語、愁苦、焦躁不安、失眠、擔心手機被拿走等跡象,孩子可能正遭受網路霸凌,父母應主動給予支持協助,包含保留證據、封鎖霸凌者、尋求法律協助等,保護孩子避免遭受傷害。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