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施春美/台北報導

對許多人而言,醬油是重要的調味靈魂,但醫師黃軒表示,這看似無害的幾滴提味小幫手,可能暗藏著對血管的慢性威脅,從高鹽、人工添加,再到高溫烹調,醬油可能正悄悄影響著人的血管彈性,甚至心腦血管健康。「因此,有時真正威脅血管的因子,不是大魚大肉,而是餐桌上的一小碟蘸醬。」
胸腔暨重症專科醫師黃軒在其臉書分析醬油的3個危害:
1. 化學調配醬油
外表鮮亮,卻不自然,往往不是自然發酵的醬油,而是「谷氨酸鈉(味精)、焦糖色素、甜味劑」這些人工添加。短期吃或許只是味道單薄,但長期高量,可能讓血管內皮細胞承受氧化壓力,增加斑塊形成的機會。
科學研究已發現,過量攝取食品添加劑會危害代謝系統與心血管健康。
2. 老抽+高溫烹調
老抽的角色本來只是「提色」,但其鈉含量不低,若再加上猛火爆炒,會產生雜環胺(HCAs)等潛在致癌物。這些物質長期積累不僅增加癌症風險,也可能損害血管彈性。
3. 高鹽醬油
許多醬油含鹽量高,是最直接的「隱形鹽炸彈」。部分醬油每100cc的含鈉量超過 6000毫克,而世界衛生組織建議每日鈉攝入不超過2000毫克。這代表,民眾只是蘸一下就可能「超標」。黃軒提醒,如此將使得血管就像長期被拉緊的橡皮筋,失去彈性,大幅增加動脈硬化、血栓的風險。
黃軒提醒民眾,醬油要優先選用「天然釀造」而非「化學配製」。至於使用醬油時,應在炒菜後再放醬油,避免長時間高溫烹調,此外,每天用量控制在10cc內。醬油種類應選「低鈉、淡口」,來取代「高鹽、老抽」。
他表示,醬油並不是毒藥,但它絕對不是「想加多少就加多少」的調味品。民眾應了解,少一點鹽,不會少一點味道;但少一點負擔,卻能讓血管多一分暢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