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文/CTWANT
▲許多人在連續假期過後,會出現「收假症候群」。(示意圖/翻攝自unsplash)
今天(6日)是清明節連假收假日,不少人在休息一段時間返回工作崗位時,不僅沒有感到精力充沛、神清氣爽,反而會筋疲力盡,難以找回動力,也就是所謂的「收假症候群」。對此,紐約大學心理學教授韋斯特(Tessa West)就提供5個解方,提醒大家「雖然有些挑戰是不可避免的,但可以採取措施來增強積極性,並對重返工作崗位更有信心」。
1、做好重新回歸的準備
韋斯特說到,「休假回來會給身體帶來巨大的衝擊」,是因為身體和思想傾向於抵制日常生活的突然改變,因此人們在重新回歸工作崗位時,應該設定合理的期望並制定重返計劃,像是留出額外的通勤時間來減少交通引起的焦慮。芝加哥大學布斯商學院教授菲什巴赫(Ayelet Fishbach)直言,「最初的調整是最困難的部分……週一上班會感覺很殘酷,但週二會好一點,週三則更順利一些」。
2、從小處著手,慢慢來
韋斯特表示,有些人可能會透過解決最大、最煩人的事情來讓自己擺脫「度假模式」,但這種方法反而會使人陷入極大的壓力之中,因此建議民眾可以先從最簡單的任務、知道自己可以快速且自信完成的任務做起,最大限度地發揮自己的優勢,讓自己逐漸恢復「重建」的動力。
3、著重在喜歡的工作
菲什巴赫提到,對工作有深切且真誠的興趣,並相信自己的角色有意義、目的和積極影響,有助於提高工作滿意度。韋斯特建議,可以先分析工作任務,了解自己比較喜歡哪些部分,以及需要多少精力來處理,找出最讓人滿意的要點,「在重返崗位期間,要慎重考慮這些活動的優先順序,不要被桌上的一堆工作壓垮,集中精力做你最感興趣的部分」。
4、改變想法
菲什巴赫指出,有研究發現,人們有時難以接受放鬆與職業義務是可以共存的,而這種明顯的衝突可能會導致內疚感和負面情緒,因此可以嘗試將工作中所做的事情視為「對休閒時間的補充和益處」,承認工作就是為了要給休假提供資金「你去工作是為了能負擔得起休假費用,你去度假是為了能過上更富裕、更充實的生活」。
5、如有必要,重新評估
菲什巴赫認為,如果重返崗位已經1、2週,仍會陷在悲觀情緒裡,應該考慮「也許這份工作不適合你」。韋斯特也提到,假期可以提供自我反省的時間和空間,避免做出衝動的決定,像是一時興起辭職,但也不要忽視那些揮之不去的負面想法,「可以開始探索其他選擇」。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