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文/潮健康
近日,網路上出現關於「玻尿酸注射下巴」是否導致骨質吸收的討論聲浪,甚至有貼文引用相關研究,擔憂術後可能加速下巴後縮,引發民眾關注與熱議。對此,粹究美學診所楊仕安院長釐清,並援引國際文獻與專家意見,指出目前尚無確切證據顯示玻尿酸會直接造成顯著骨質破壞,呼籲大眾理性看待,勿被片面說法誤導。
中國論文掀波 玻尿酸融骨言論流傳
這場爭議源自一篇2024年的中國論文,研究團隊觀察78位曾接受玻尿酸下巴注射的患者,同時搭配2020年的回顧性分析,納入95位患者與95位對照者進行比較。由於研究發現部分受試者在影像中出現下巴骨質厚度減少、骨輪廓模糊等現象,學者因此提出注射玻尿酸可能與下巴骨質吸收有關的假設。此消息隨即在《小紅書》等平台發酵,甚至形成一股「玻尿酸吃骨頭」的恐慌,不少愛美民眾質疑:打玻尿酸真的會讓下巴後縮嗎?是不是注射愈多玻尿酸,骨頭就會愈空?
▲《小紅書》關於玻尿酸下巴骨吸收的討論
針對這些疑慮,楊仕安醫師澄清,玻尿酸為天然多醣體結構,能被人體自然吸收代謝,與骨骼組織並無直接交互作用,過往的醫學研究也從未將玻尿酸列為骨質疏鬆或骨質吸收的危險因子。此外,針對相關論文引起的爭議,義大利神經學與醫學影像專家 Dr. Roberto Dall’Acqua 也早已嚴正駁斥,表示將骨質變化單純歸咎於玻尿酸,忽視自然老化、假體壓力或顱顏骨骼的生理性重塑,是極不嚴謹且易誤導的論述方式。
楊醫師強調:「從目前醫學共識來看,造成骨質流失的常見原因包括荷爾蒙變化、遺傳體質、營養攝取不足與自然老化等,僅以少數研究就將玻尿酸視為元凶恐過於武斷。」呼籲民眾勿過度恐慌。
骨質變化成因多 玻尿酸非為罪魁禍首
那為什麼研究顯示下巴注射玻尿酸會出現骨質變化呢?楊醫師說明,這些假設包括:玻尿酸打錯層次、劑量太多,可能對接觸面產生壓力,隨著時間進而影響骨質流失;再者因為下巴是我們講話、咀嚼最頻繁活動的區域,肌肉反覆牽動注射的範圍,也可能讓骨頭受到更多力學負荷;還有些學者猜測,玻尿酸可能在極少數情況下引起局部輕微發炎,因此干擾骨頭代謝再生的動態平衡。但此類見解都還停留在推論階段,無法證明玻尿酸就是「罪魁禍首」。
實際從醫學角度來看,不少反駁論點也認為,跟玻尿酸相比,許多刺激組織再生的膠原蛋白增生劑,其引起的發炎反應更強,因此研究侷限於玻尿酸品類,在採樣上具有偏倚。更甚者,無論是假體還是填充劑,任何會造成「體積置換(volume displacement)」的植入物,理論上都可能對鄰近骨質造成壓力性吸收。就連原研究的作者也明確提到,相較於手術假體,玻尿酸所引發的下巴骨質變化幅度幾乎是微乎其微,並於結論明確顯示「無需過度擔憂」。
▲研究結論顯示無須過度擔憂骨吸收現象
此外,要判斷骨質是否因此流失,其實還有很多偽讀的誤區。楊仕安醫師解釋,影像上的變化並不等於實質上的臨床危害,像是CT或MRI影像可能因角度、解析度或玻尿酸的含水特性而看起來不同,也可能被誤認是骨頭變少。再加上每個人身體狀況、骨質條件、是否服藥(如類固醇)、甚至注射深度與技術都會影響影像呈現與後續反應。
再者,相關研究的樣本數過少,且使用的注射品牌、針具種類、注射層次與打法等關鍵變項相對侷限,因此不能輕易斷論玻尿酸會導致下巴外觀變形或結構崩壞。更矛盾的是,同一研究者的系列論文對於「多少劑量才會導致骨質流失」的結果竟前後不一致,顯示研究穩定性亦有待商榷。
拒絕危言聳聽 回歸醫療專業才是關鍵
楊仕安醫師進一步補充,事實上下巴本來就是人體最早開始老化的骨骼部位之一。從35歲後,包括頦骨、齒槽骨和下顎角都可能因荷爾蒙下降、鈣質攝取不足、抽菸或遺傳影響而出現骨質退化的狀況。
另有文獻證實,先天骨骼支撐較差的人,老化的視覺表徵往往會更加明顯,例如輪廓鬆垮、下臉比例失衡、甚至嘴凸感加劇等問題,都讓人看起來更顯老態。若能在評估結構後,透過合適的醫療協助補強下巴支撐,不僅有助於改善輪廓線條,更有其恢復美觀與年輕感的實質意義。
▲左側年輕組與右側年老組的對比顯示骨質隨著老化流失
「醫美的本質是協助患者建立自信,而非製造恐懼。」台灣對醫美產品的管理相當嚴格,市面上合法使用的玻尿酸皆經過認證,安全性高、效果穩定。面對部分斷章取義的言論,楊醫師呼籲以科學為本,不宜輕信危言聳聽的說法。同時提醒患者,應避免短時間內頻繁且大量地過度注射,或針對錯誤的部位與層次不當填補,並選擇有經驗的專業醫師,依照個人條件量身規劃療程,才是確保安全、自然變美的最佳方式,也是現代醫療美容所體現的價值所在。
延伸閱讀:
「槍托式下巴」下巴微整新概念 玻尿酸下巴費用、幾CC、下巴玻尿酸推薦
玻尿酸下巴失敗會怎樣?6個玻尿酸下巴後遺症與對策,讓你一篇搞懂免緊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