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得快=長壽?醫揭「1部位」有力:腦靈光、心肺強
  • A-
  • A
  • A+

記者鄭玉如/台北報導

心臟內科醫師林謂文表示,走路速度快的人通常壽命較長,且認知功能與腦部協調能力也相對較佳。(圖/醫點不誇張)

▲心臟內科醫師林謂文表示,走路速度快的人通常壽命較長,且認知功能與腦部協調能力也相對較佳。(圖/醫點不誇張)

走路是最簡單的養生法,甚至能夠延長壽命。心臟內科醫師林謂文指出,相較於走路慢的人,走路快者的腦部協調、認知功能通常都比較好,這類人往往平常有運動習慣,自然就會更長壽。民眾日常運動不一定要慢跑,只要練習快走,也有助於促進健康。

林謂文在健康節目《醫點不誇張》表示,「腳是人體的第二個心臟」,血液循環是從腳底回到心臟,再由心臟打出去至全身,當腿部肌肉持續活動時,有助於血液回流心臟,減輕心臟的負擔,使整體循環系統更順暢,因此走路快就等於「心肺好、認知佳、壽命長」。

林謂文說明,相較於走路慢者,走路快的人腦部協調與認知功能通常都比較好,因為快走需肌肉、神經和心肺系統的協同運作,反映出身體各系統的健康狀態。平時可觀察自己的走路步伐,若速度比一般人快,代表體力、心肺功能和身體協調能力都不錯,這類人平時通常有運動的習慣,自然會更長壽。

減重醫師蕭捷健也強調,「快走」是在自己可負荷的前提下,以最快速度行走,不必刻意追求極限。另外,快走姿勢非常重要,應眼睛直視前方,下巴微微內縮,讓頸椎自然延展,維持上半身的協調,手臂自然擺動,雙腳每一步由腳跟著地、再過渡到腳尖。

蕭捷健指出,避免踮腳走或刻意跨大步,否則可能導致肌肉拉傷或關節負擔過重。最大步幅約身高的0.4倍。一開始建議慢慢走、熱身,接著再加快速度,想像自己上班時追公車的樣子,走1分鐘快步後放慢,持續交替,目標每次走30分鐘到1小時,多多益善。

▼走路速度:壽命成正比!醫證實可「靠走路」強健心臟!心臟名醫曝「走路黃金法則」減少負擔:延長心臟使用期!|祝你健康(影片源來YouTube-祝你健康頻道,若遭移除請見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