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餐吃錯時間害罹癌!醫點名「3致命習慣」:胃癌風險激增
  • A-
  • A
  • A+

記者鄭玉如/台北報導

腸胃科醫師鄭泓志表示,吃飽不動、晚餐後不到3小時就入睡、晚餐時間過晚,都可能增加罹患胃癌的風險。(圖/PIXABAY)

▲腸胃科醫師鄭泓志表示,吃飽不動、晚餐後不到3小時就入睡、晚餐時間過晚,都可能增加罹患胃癌的風險。(圖/PIXABAY)

有些人工作忙碌,吃飽飯後就馬上「躺平」休息,不良習慣恐讓胃癌找上門。腸胃科醫師鄭泓志指出,晚餐後不到3小時就入睡、吃飽後久坐不動、晚餐時間過晚,都可能增加罹患胃癌的風險。若本身有胃癌家族史、慢性胃炎等問題,建議定期接受胃鏡及幽門螺旋桿菌檢查,以利及早發現與治療。

鄭泓志在臉書粉專引用國際醫學期刊《Medicine(Baltimore)》一項研究指出,晚餐後不到3小時就入睡,胃癌風險明顯上升,且間隔時間越短,風險越高。吃完不動者,相較於飯後有散步習慣的人,罹患胃癌的機率高出近3倍。若晚餐吃得晚又不散步,風險最高,與「早吃飯、有飯後活動」者相比,罹癌機率增加達7.4倍。

鄭泓志建議,若想降低胃癌風險,晚餐應儘量在「晚上8點前吃完」,讓胃有充分時間消化。若因工作繁忙,可考慮將晚餐分成兩次進食,例如,下午5點先吃一部分,晚上8點前再補充輕食(如水果、優格、堅果等)。此外,睡前3小時內應避免進食,尤其是高脂、高糖、高鹽的食物,以減少胃部負擔。若晚餐時間較晚,則應適當延後就寢,讓胃部有足夠時間完成消化。

鄭泓志強調,「飯後至少散步10分鐘」有助於消化,若無法散步,也應避免立即坐下或躺下,可選擇站立、做簡單家務等方式促進胃排空。如果有胃癌家族史、慢性胃炎或胃食道逆流等問題,更應定期接受胃鏡及幽門螺旋桿菌檢查。

鄭泓志提醒,「延長晚餐與就寢的間隔時間」與「養成飯後散步習慣」是有效降低胃癌風險的方式,尤其對55歲以上族群格外重要。若出現持續胃痛、消化不良、體重異常下降等症狀,建議盡早就醫,由腸胃科醫師提供最適切的診斷與治療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