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心/張尚辰報導
▲鄭泓志表示,長期讓高溫直接刺激下食道黏膜,可能會提高罹患食道癌的風險。(示意圖/翻攝自Pixabay)
許多人在喝湯時都覺得「湯要趁熱喝」,但這個習慣卻可能暗藏致癌的危機!腸胃科醫師鄭泓志表示,長期讓高溫直接刺激下食道黏膜,可能會讓細胞反覆受傷發炎,罹患食道癌的風險甚至比喝較低溫飲品的人高出90%。對此,鄭泓志列出3個判斷熱湯溫度的方法,提醒民眾,最好是小口喝湯,讓熱氣在口腔稍作分散,減少直接燙傷的風險,「小口啜飲比大口吞嚥更安全」。
鄭泓志在臉書粉專「你的腸胃科醫師 鄭泓志 內科 慢性病」中分享,有一位病患看診時表示,吞嚥時常常感覺怪怪的,且偶爾會伴隨著胸悶的情況,雖然有持續在耳鼻喉科追蹤病況,但卻一直未見好轉,檢查後發現該病患的食道下段已經出現「部分細胞異化」,詢問之下才得知這名病患每天吃飯都習慣要先喝一碗「熱湯」。對此,鄭泓志表示,「長期讓高溫直接刺激下食道黏膜,會讓細胞反覆受傷發炎,罹患食道癌的風險也會提高」。
鄭泓志說明,食道比腸胃更加脆弱,因為缺乏厚實的黏膜防護,所以更容易造成損傷,熱湯對食道的影響也會因部位不同而有所差異。靠近喉嚨的部分為「上食道段」,受到高溫刺激時,較容易出現水泡或喉嚨疼痛,但癌變風險較低;接近胃的則是「下食道段」。受到高溫刺激,容易出現吞嚥疼痛、胸痛或腹痛,並且更容易受到胃酸逆流影響,使黏膜修復困難,提高食道癌的風險。
鄭泓志表示,世界衛生組織(WHO)旗下的國際癌症研究機構(IARC)在2016年時,正式將超過65℃的熱飲列為「2A類致癌物」,而根據2019年發表的研究發現,每天喝熱茶、熱湯的人,罹患食道癌的風險比喝低溫飲品的人高出90%。
至於該如何判斷熱湯的溫度會不會傷害食道?鄭泓志列出3點幫助民眾分辨:
1.【第一口覺得燙,就等一等】
很多人習慣「忍著燙感」慢慢喝,但其實這樣每一口都在無形中灼傷食道。如果第一口感覺燙得受不了,甚至讓舌頭有點刺痛,那代表溫度過高,這時候千萬不要硬吞,高溫會直接破壞食道表層黏膜,造成燙傷,一定要稍微放涼後再喝。
2.【先用舌尖試溫、再攪拌,別讓高溫傷到喉嚨】
舌尖比口腔內部更敏感,喝熱飲時可以先用舌尖輕觸湯匙或杯緣試試溫度,如果覺得燙,代表還太熱,應該再等一下。如果喝下後喉嚨瞬間覺得灼熱或刺痛,最好再放涼一點再喝。
除了試溫,還可以用湯匙攪拌幫助熱氣散發,讓溫度降得更均勻,千萬不要直接端起來大口喝下;也可以先倒在杯蓋上測試溫度,如果小口啜飲還是覺得燙,就再等一下。外面買的熱飲可以稍微靜置五分鐘,讓溫度降至適合飲用的程度;在家燉湯或煮湯剛起鍋時,可以透過加點溫水稀釋的方式來降溫。
3.【小口啜飲比大口吞嚥更安全】
大口吞嚥熱湯容易讓高溫直接接觸食道,短時間內造成較大的溫度衝擊,甚至可能傷及更深層的組織。最好的方式是改用小口啜飲,讓熱氣在口腔稍微分散,減少直接燙傷的風險。另外,喝湯時避免快速連續喝下,可以每一口之間稍作停頓,讓食道適應溫度。
最後,鄭泓志提醒,喝熱湯千萬別急,長期喝過燙飲品容易導致「食道發炎」,甚至增加「癌變風險」,影響比想像中更大,「不燙口,才是對食道最好的保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