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施春美/台北報導
▲天氣炎熱,不免讓人想喝碗綠豆湯。(圖/資料照)
天氣炎熱,不免讓人想喝碗綠豆湯,醫師李柏賢表示,綠豆的蛋白質含量高,且富含多酚與膳食纖維,是腸道友善的超優食材。不過,綠豆湯的煮法會影響其健康價值,尤其是「抗性澱粉」的保留量,攸關腸道菌相與健康,且與血糖密切相關。他建議,綠豆湯應煮得不爛、粒粒分明,才能保留較多的抗性澱粉。
林口長庚胃腸肝膽科教授、醫師李柏賢,同時也是台灣腸保健康協會常務理事。他接受《三立新聞網》採訪時表示,綠豆湯的煮法會影響其健康效益,尤其是「抗性澱粉」的保留量。
他說明,抗性澱粉(Resistant Starch, RS)是指一種不易被小腸消化吸收的澱粉,會直接進入大腸被腸道菌發酵利用。因此,它也被視為一種「益生元」,有助於腸道中有益菌的生長。
「煮得不爛、粒粒分明的綠豆湯,比較能保留抗性澱粉。」李柏賢表示,因為豆子外層沒破,澱粉被包在細胞壁裡,較不容易被消化。
他表示,相較下煮得很爛的綠豆湯,會釋出澱粉、容易為人體吸收,抗性澱粉變少。「但若煮好後、冷藏再喝(例如冰綠豆湯),也會產生抗性澱粉,一樣對腸道菌有好處。」
綠豆也富含多酚與膳食纖維,是腸道友善的超棒食材!李柏賢建議,民眾烹煮綠豆湯,可依下列作法,可兼美味與健康:
1. 不煮太爛 → 保留顆粒完整度
2. 煮後冷藏 → 形成更多回凝澱粉
3. 少加糖 → 降低血糖衝擊,讓腸道菌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