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施春美/台北報導

許多人有抖腳的習慣,不免覺得尷尬又無可奈何。醫師黃軒表示,其實抖腳背後藏著不少身心的小秘密,包括焦慮、壓力時的「排氣閥」、或是注意力不集中者的「專注小撇步」,或是家族性遺傳。他提醒,若抖到讓人睡不著、覺得不舒服,這時就應就醫。
胸腔暨重症專科醫師黃軒在其網站中表示,抖腳背後藏著不少身心的小秘密,大多時候,是身體在找出口,無須太擔心。但若人抖到不舒服,影響到生活品質,就應就醫。因為有時身體的小動作,是正在求救的訊號。他列出幾個抖腳的身心原因:
1. 焦慮、壓力時的「排氣閥」
當人感到焦慮或壓力大時,大腦會啟動「戰或逃」反應。此時,腎上腺素飆升,心跳加快,能量過剩。這些能量無處消耗,就會反映在身體的小動作上,例如抖腳。
美國精神醫學期刊研究發現,焦慮的人常用抖腳等重複動作來舒緩自己。
2. 不寧腿症候群
這不只是習慣,而是一種神經系統的問題。有這種症狀的人,晚上或休息時,腿會有強烈想動的衝動,嚴重時甚至會影響睡眠。若抖到讓人睡不著、覺得不舒服,這時就應就醫。畢竟,有時身體的小動作就是求救訊號。
3. ADHD 的「專注小撇步」
有注意力不足過動症(ADHD)的人,常常會有小動作,例如抖腳、晃椅子。這些動作對他們來說,是幫助自己專心的方式。有些研究發現,ADHD的孩子在課堂上動來動去,反而能讓他們表現得更好。
4. 遺傳:「家族抖腳隊」
若家人有「原發性顫抖症」,人可能也會有抖腳或抖手的傾向。這其實是一種動作控制的遺傳現象。有點像家族裡的「小動作基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