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心/倪譽瑋報導

夏天氣溫高,有時車內溫度可飆到近70度。近期加拿大有研究指出,37度可讓塑膠材質釋放微米、奈米級塑膠顆粒,它們容易進入人體,累積過量可能導致癌症、不孕等;而把瓶裝水放車上太久,恐讓寶特瓶中大量塑膠微粒釋進水體,為避免塑膠危害,此時不應再飲用。
外國研究揭露:小心工業化學物質、微塑膠害健康
據外媒《每日郵報》報導,倫敦研究機構Deep Science Ventures進行為期8個月的調查,發現工業創造了超過1億種自然界中不存在的化學物質,已有4萬至35萬種投入商業使用,與食物有接觸的有超過3600種,其中80種對人體恐有危害。而小於一微米的「微塑膠」引起美國疾病管制與預防中心(CDC)關注。
報導指出,微小的塑膠顆粒可能滲透到細胞中,內含的塑化劑會干擾人體荷爾蒙,恐導致DNA損傷、生殖、免疫等方面出問題。美國研究估計,這些毒素每年給該國醫療保健系統造成約2.9億美元的損失;伊朗研究也發現,大腸癌組織樣本中大多存在微塑膠顆粒,且含量遠高於正常的組織。
寶特瓶遇高溫 恐加速塑膠微粒釋放
南京大學研究發現,「寶特瓶」是塑膠顆粒的釋放管道之一,將PET材質(熱塑性塑膠)的寶特瓶暴露在攝氏70度環境下4週後,水中驗出「銻」及雙酚A(BPA),前者可能導致頭痛、腹瀉等,後者被認為與癌症、不孕等有關。而哥倫比亞大學針對美國市場常見的3款瓶裝水進行檢驗,除BPA,其平均塑膠微粒含量遠超自來水,且市售瓶裝水八成都含有塑膠微粒。
關於塑膠微粒釋放,加拿大麥吉爾大學研究指出,攝氏37度可讓塑膠材質釋放微米、奈米級塑膠微粒,但約4度的冷藏環境不會釋放。而美國疾病管制與預防中心(CDC)數據顯示,陽光烘烤車輛,車內溫度20分鐘即飆升至43度,1小時後更可達50度,已超過釋放微粒的環境氣溫。
台灣方面的說法 高溫、喝過了放太久都要留意
另外,減重醫師蕭捷健4月曾引述研究指出,應留意塑膠碰高溫,如外帶杯、塗層紙杯在盛裝熱飲時,杯子內部的塑膠淋膜可能會釋放微粒。瓶裝水方面,除了留意高溫外,食藥署也曾提醒,別以為無色無味的水就不會壞,根據研究調查,喝過的瓶裝水若是放超過5天,水中的細菌就會增加數十倍,抵抗力不好的人喝下肚很可能會致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