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習記者藍子瑄/綜合報導

長大成人後,會發現與父母相處其實並不容易。心理師陳志恆在臉書分享,明明心裡提醒自己要冷靜,父母一句話還是可能瞬間點燃怒火,甚至說出口的話比腦子還快,尖銳又傷人。陳志恆指出,這其實是一種根植體內的「自動化反應」。
首先,回嘴往往是對舊記憶的反射。父母的話語之所以刺痛,不只是語氣或內容,更勾動了童年的回憶。小時候每一次被否定、比較或冷落,都在心裡留下刻痕,所以長大後,即便只是對一句話反應,也可能像觸碰了老傷口。
其次,大腦的本能反應「戰或逃」也在其中發揮作用。杏仁核一旦感受到威脅,就會啟動防衛機制,讓你在無法逃離的情況下進入「戰鬥模式」,回嘴成了最快的自我保護。
最後,回嘴背後還藏著深切的期待。成年子女對父母總有被看見、被理解、被肯定的渴望,當期待落空,回嘴便成為一種急切抗議:「請你看見真正的我!」
陳志恆建議,面對這些情緒,可以嘗試延遲反應、低度回應,甚至允許自己在失控後自我接納,不必過度自責。然而網友看完文章後,也分享了自己的感受:「把情緒吞下去太委屈,內心仍然想被看見。」、「父母的話真的會深深傷到骨子裡」、「以前我可以忍耐,現在有時會忍不住頂嘴」、「每個人都是獨立個體,有自己的想法,互相尊重才能減少摩擦。」
回嘴並非錯誤,而是一種訊號,提醒自己內心仍有需要被看見的地方。陳志恆也提醒,真正的成熟,不是期待父母改變,而是學會在一次又一次的互動中,找到新的選擇方式,讓親子關係逐漸保持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