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中心/游舒婷報導
癌症長年來是國人10大死因榜首,其中大腸癌因為早期沒有明顯徵狀,更容易讓人忽略。有報導就指出,雖然大部分人認為大腸癌的發病原因大多數是飲食,但是有三個日常習慣恐也是養成大腸癌的警訊,分別是久坐、早餐缺乏膳食纖維、經常憋便。

越南媒體《SOHA》報導,中國一名62歲老翁多年來不吃醃製食物、不碰加工肉品,也幾乎不喝酒,但後來仍被診斷出大腸癌末期,最終不敵病魔離世。報導中就指出,醫師深入了解後發現, 讓老翁得到大腸癌的原因,其實出在日常的三種習慣上:
一、吃飽就坐,長時間久坐不動
這位老翁習慣飯後立刻坐下看電視,缺乏運動,醫師指出,飯後久坐會讓血液循環變慢、腸胃蠕動減弱,食物難以充分消化,毒素容易在腸道內堆積,進而增加罹患大腸癌的風險。
哈佛大學也曾發表研究,每天久坐超過10小時的人,罹患大腸癌的風險比經常活動者高出1.64倍。醫師建議,飯後可輕鬆散步10至15分鐘,或做些簡單伸展,不僅幫助消化,也能減輕腸道負擔。
二、早餐缺乏膳食纖維
該名老翁的早餐常是包子配牛奶,或油條稀飯,而這樣的菜單看似清淡,卻營養不均衡。醫師解釋,膳食纖維是腸道的「清道夫」,能幫助排毒、促進腸道蠕動。
醫師說明,若長期缺乏纖維,糞便在腸道中停留過久,毒素與致癌物會長時間接觸腸壁,引起發炎或細胞變異。研究也顯示,每日攝取約25公克膳食纖維,可有效降低大腸癌風險,建議早餐可加入全穀物、蔬果、燕麥或黑麥麵包。
三、經常憋便
工作繁忙讓該名老翁過去常常「憋便」,明明有便意卻拖延不去廁所。久而久之,腸道反射能力下降,糞便長時間滯留,導致便祕、發炎,甚至損傷腸壁。
有研究就指出,長期憋便會讓廢物與毒素滯留體內,增加腸道細胞突變的機率,進而提升癌變風險。最簡單的保護方式,就是聽從身體的訊號,固定時間如廁。即使再忙,也別忽視這個「每天的排毒時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