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連假將到來,許多人在聚餐時面對美食很難克制。目前市面上為了因應聚餐大吃大喝,出現許多阻斷系列的產品,成分五花八門,最常見的包括白腎豆、山苦瓜、洋車前子、非洲芒果籽…等,專業藥師建議吃這些產品之前,應該先弄清楚成分功效,得先搞清楚怎麼吃,以免吃錯。
根據《全球營養報告》,越南成年女性的肥胖率(BMI≥30)僅約3.3%,男性更低,只有2.2%,比肥胖率5%的日本還要低,跟肥胖率18%台灣及肥胖率動輒破30%的西方國家相比,這數據簡直不可思議。減重醫師蕭捷健指出,關鍵原因就在飲食習慣及日常作息,想要維持健康體重,應該選擇「正確食物」。
根據《全球營養報告》,越南成年女性的肥胖率(BMI≥30)僅約 3.3%,男性更低,僅約2.2%,比肥胖率5% 的日本還低,遠低於18% 肥胖率的台灣。醫師蕭捷健分析後表示,越南人的飲食、生活習慣有4項特色,包括主食以湯麵為主、主餐含大量生菜、日常活動量大等原因。因此,台灣民眾也可仿效,想維持健康體重,關鍵不只是「少吃」,而是「吃對」。
科技日新月異,現代人收機不離身,許多人隨時隨地就會拿起手機滑一滑。對此,家醫科醫師魏士航指出,長期接觸「藍光」,會導致人體代謝功能產生混亂,恐會增加肥胖、糖尿病的風險。
台灣民眾愛吃火鍋,天冷更是聚餐吃鍋日,不過火鍋湯頭多款重鹹、鈉攝取過多,不僅難以控制血壓還會水腫。對此,營養師李婉萍建議民眾可補充水分、高鉀蔬菜當配菜、喝黑豆水薏仁水等方式來排鈉,飯後睡前來點簡單小運動,促進末梢代謝循環。(記者:簡浩正)
根據最新調查,台灣成人肥胖比例已超過50%,成為一個不容忽視的健康問題。許多人為了減肥,開始喝代糖飲料,希望藉此減少熱量攝取。然而,醫師吳其穎近日在臉書粉專「蒼藍鴿的醫學天地」發文提到,零卡可樂雖然是含糖可樂「相對」健康的替代品,但仍不宜長期飲用。
許多民眾認為清淡飲食,少吃豬油等飽和脂肪就能避免心血管疾病,但家醫科李思賢指出,相較於豬油等動物性油脂,更應該避免的應該是大豆油、葵花油等富含「Omega-6脂肪酸」的精煉植物油。根據國外研究顯示,糖尿病及肥胖症盛行,可能與植物油普及有密切關係,這類精煉植物油也增加罹癌、黃斑部病變及失智症機率,比糖還毒。
許多人擔心,人類在性行為時會加速心跳,恐不適合心臟功能較差的患者。一項研究發現,對多數健康成人而言,性行為不至於造成超負荷心血管壓力,醫師常將之比喻為爬2層樓梯的強度。因此,只要能輕鬆爬2層樓,通常可安全從事一般性活動。對年長或心血管疾病患者來說,性行為雖要注意體能狀況,但性行為的風險並不會高於日常溫和運動。
許多人即使剛吃過豐盛大餐,但面對甜點仍能找到「吃甜點的空間」,對此,最新研究也發現,這和人們大腦中的特定機制有關係,「攝取的熱量竟是原來的六倍」。
減重已成許多人的終身志業,連醫師入列。醫師梁程超表示,他45歲時健檢發現,體重84公斤,還有中度脂肪肝,更有三高(高血脂、高血糖、高血壓)。後來他開始積極減重,才發現原本的生活習慣「少量多餐」,及「以為吃脂肪就會胖」等錯誤的減重迷思。之後,他靠著半醣飲食等方式,歷時一年半的時間減重18公斤,因此消除脂肪肝、血壓正常。
健康意識抬頭,現代人越來越重視養生。減重醫師蕭捷健分享「運動黃金5法則」,包括每周進行150分鐘中強度或75分鐘高強度運動、每周2次重訓、每日步行7500步、每小時起身活動、心情不好就散步,有助於延年益壽,另外有研究指出,65歲以上長者每周進行2次30到45分鐘的肌力訓練,死亡風險降46%。
一般認為,晚餐吃得太晚容易發胖,其實選對用餐時間,有助於預防變胖。營養師楊斯涵引述國外研究,分享3餐最佳進食時機,首先「別不吃早餐」,因其和代謝風險有關,再來是「午餐早點吃」,建議在下午3點前完食;晚餐進食時間和褪黑激素分泌濃度有關,最好在「睡前2小時以上吃完」,且進食分量應較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