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人常為肥胖所苦,自認即使少吃也胖。營養師薛曉晶表示,問題可能是出在長期錯誤的飲食方式,讓身體代謝變慢,建議應吃足量蛋白質、進行阻力運動、改善胰島素敏感性等3種方式,來提高身體代謝能力,更能有效燃脂與不復胖。
很多人認為減重最關鍵的是「少吃」,事實上只要在正確的時間吃正確的食物,一樣可以讓你在維持身體健康的情況下成功減重。對此,營養師蔡宜方表示,許多人在減重的過程中,過度注重食物種類和卡路里的計算,卻忽略進食的時間點,因此她列出減重的4個關鍵時間給大家參考。
大蒜除了是幫助料理提味的重要辛香料以外,也含有許多豐富的營養成分,不僅能夠防癌,還可以幫助代謝。減重醫師周建安分享,一名高中女生因看到網路上說吃大蒜可以減肥,開始狂吃大蒜麵包,沒想到1個月內體重竟增胖3公斤,讓她非常崩潰。對此,周建安提醒,大蒜雖然可以活化「棕色脂肪」,達到減重、代謝的效果,但若吃錯食物,可能會適得其反。
44歲藝人蔡依林日前透露,她每天晚上9點半就上床睡覺,是她維持身材的秘訣之一。功能醫學醫師歐瀚文表示,睡眠充足有助於降低食慾,並分享案例,一名患者飲食控制嚴格,平時固定運動,卻瘦不下來,進一步了解得知,原來是睡眠不規律所致,且睡眠不足恐增加食慾。
減重是現代人的重要課題,醫師也不例外。醫師鄭明輝表示,他曾一度胖到82公斤,之後靠著自創的「水餃減重法」,即中午都吃8顆水餃減肥,來控制每天的熱量攝取,成功瘦到68公斤。他透露秘訣為「一顆水餃分成2口吃」,如此一來,他吃飯速度就跟別人一樣,就不會覺得自己吃得太少。
現代人工作忙碌,下班吃完晚餐後,往往直接躺在沙發上休息,恐增加健康風險。減重醫師陳威龍提到,國外興起「放屁散步」運動,也就是飯後散步,有助於腸胃蠕動,甚至顯著降低血糖,而且越早開始效果越好,若拖到1小時後才動,效果會減弱。
糖尿病嚴重危害健康。一篇近期發表的研究指出,若體重成功減少30%,多達8成的第二型糖尿病患者可以完全緩解病情。該研究並指出,年齡、糖尿病程長短、起始BMI(身體質量指數)值、糖化血色素數值、是否使用胰島素,以及減重的方式,都不會顯著影響緩解結果。
魚肉已被證實健康益處極大,可保護心血管、保護眼睛、預防失智等,一般均提到深海魚如鮭魚、鯖魚等富含Omega-3,醫師蕭捷健表示,若是為了減重、減脂,鱸魚、吳郭魚等淡水魚的營養比例更好,蛋白質更多、熱量只有一半。
許多人為了控制體重,都會嘗試各種嚴苛的節食或運動計畫,但往往難以持之以恆。雖然專家總建議「慢慢吃」能幫助減少熱量吸收,但對現代人來說,這卻是個知易行難的挑戰。不過,日本一名內科名醫揭露了一個簡單的祕訣:只要在餐前喝一杯特定的飲品,就能輕鬆啟動身體的減重機制,無須再為節食而苦惱。
澱粉是身體主要能量來源,不過攝取太多民眾總覺得會容易發胖。醫師表示,無論黑麥、糙米、小米等全穀物,都被證實有助於促進腸道健康,不過首選是「燕麥」,可改善腸道菌群的多樣性、增加排便頻率,並增加短鏈脂肪酸的生成。
現代人飲食西化,容易造成血糖、血脂過高問題。營養師彭逸珊提到,相對於動物性蛋白,黃豆與豆製品的飽和脂肪較低,加上含有膳食纖維、植化素,幫助調節血脂、抗氧化。她推薦「板豆腐、豆皮、豆乾、豆漿、臭豆腐」,不只增肌還降血脂。
澱粉是身體主要能量來源,選擇好的澱粉尤為重要。大腸直腸外科醫師黃郁純表示,無論黑麥、糙米、小米等全穀物,都被證實有助於促進腸道健康,不過她的首選是「燕麥」,可改善腸道菌群的多樣性、增加排便頻率,並增加短鏈脂肪酸的生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