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處」在古文中有停止、潛伏之意,《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記載:「七月中,處,止也,暑氣至此而止矣。」處暑是秋季的第二個節氣,時間約在國曆8月22日至24日之間,2025年落在8月23日。雖已屬秋天,但華南、港澳與台灣等地白日依舊酷熱,俗稱「秋老虎」,形容其陽光毒辣、暑氣未退。不過微弱冷空氣已開始南下,早晚溫度漸降,晝夜溫差擴大,並進入「秋燥」高峰期。
今年2025年的處暑節氣將在陽曆8月23日凌晨交節氣!命理師柯柏成指出,這一天是閏六月的最後一天,同時也是鬼月七月初鬼門開,或許有些人會擔心,因為閏月的關係,好兄弟放暑假被延後一個月可能更餓更兇,但這純屬臆測而已,因為曆法的循環是周期性的發生,不單單只發生在今年。
2025 年三伏天進入尾聲,今年末伏自8月8日起至8月18日結束。中醫指出,末伏是陽氣收束與補足元氣的黃金時段,不僅適合養生調理,也是轉運開運的重要節點。開運專家建議,在末伏期間可透過簡單儀式增添好運,首推末伏開運三招!
2025 年三伏天雖進入尾聲,將於8月18日結束「末伏」,但末伏的暑氣依舊不減,白天高溫持續,夜晚悶熱難消,讓人體的陽氣消耗速度加快。中醫強調「陽氣存則百病不生」,末伏正是調整生活、補足元氣的最佳時段。
2025年三伏天自7月20日啟動,至8月18日進入尾聲,正值「末伏」關鍵時刻。中醫認為,三伏天是一年中陽氣最盛、調理體質的最佳時機,其中「三伏貼」能藉由藥物滲透穴位,驅散體內寒濕,改善慢性咳嗽、過敏、氣喘等體質問題。尤其末伏期間,更是補強與收尾的黃金期。
今(7)日為24節氣的「立秋」,但明明外頭還是大太陽,民眾或許會想問「怎麼這麼快就秋天了?」中醫師王大元表示,台灣入秋很少會有秋高氣爽的氛圍,反而情緒容易變得暴躁易怒,身體滋潤度減少。初秋雖然名義上進入了秋季,但氣溫往往仍然偏高,需預防暑熱餘邪,同時也要注意秋燥的侵擾。(記者:簡浩正)
8月7日正式進入「立秋」節氣,意味著秋天的腳步正式登場。此時正是調養體質的關鍵時刻。命理專家楊登嵙教授強調,秋季養生重點在潤肺護肝,只要從日常飲食作息下手,就能讓身體順應節氣、健康迎接秋天!楊登嵙也提醒,今年立秋開始的半個月內,有4生肖健康要特別注意,在「食衣住行」上也有一系列開運與禁忌事項,幫助你避開秋燥,為轉季做好準備。
夏天是蟑螂出沒的季節,先前曾有主婦大推「滅蟑神器」一點絕,主打擠一點點,整窩就能死光光。但有民眾反映,一點絕一旦乾掉後就變得難以清理,黏在櫥櫃角落像「化石」。近日一名女網友就在Threads上分享實用妙招,只要加上一個小工具,就能輕鬆解決清掃問題,讓網友們大讚她根本是「生活智慧王」!
2025年8月7日為二十四節氣之一的「立秋」,也是曆法中難得一見的「天赦日」,兩者相遇形成少見的「雙吉日」組合。依據傳統曆法,天赦日為全年最吉祥的日子之一,適合祈福懺悔、轉運許願。
「每天走1萬步」被奉為養生金律,但最新研究打破迷思!美國醫學期刊《JAMA Network》刊登一項橫跨1萬1000名挪威人的大型研究,發現只要每天花78分鐘快步走,就能將慢性背痛風險降低13%,再加碼到100分鐘更降到23%,甚至能顯著減少因心臟疾病引起的早死風險。即使無法達到這個目標,每天快步走15分鐘、或約7000步,也能有效強化腦部功能、降低失智風險。
以為養身,卻發現長出膽結石!醫師劉博仁表示,一名40多歲女子長年實施近年最流行的「間歇性斷食」,每天直到中午才進食,沒想到日前到門診做健康諮詢,醫師照了腹部超音波發現膽囊內有一個2.3公分的膽結石。劉博仁提醒,若早上一直不吃東西,膽汁就會滯留在膽囊裡、越來越濃稠,膽固醇濃度升高,久了就可能產生結晶,形成結石。
2025年三伏天自7月20日正式進入初伏,7月30日至8月8日為中伏,8月18日結束末伏,共計30天,是近年最短的一次三伏期。三伏天是一年中氣溫最高、濕氣最重的時節,中醫更視此為「冬病夏治」的最佳時機。民眾若能善用飲食、作息與傳統調理,不僅可改善體質,甚至還能招財轉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