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8月7日為二十四節氣之一的「立秋」,也是曆法中難得一見的「天赦日」,兩者相遇形成少見的「雙吉日」組合。依據傳統曆法,天赦日為全年最吉祥的日子之一,適合祈福懺悔、轉運許願。
「每天走1萬步」被奉為養生金律,但最新研究打破迷思!美國醫學期刊《JAMA Network》刊登一項橫跨1萬1000名挪威人的大型研究,發現只要每天花78分鐘快步走,就能將慢性背痛風險降低13%,再加碼到100分鐘更降到23%,甚至能顯著減少因心臟疾病引起的早死風險。即使無法達到這個目標,每天快步走15分鐘、或約7000步,也能有效強化腦部功能、降低失智風險。
以為養身,卻發現長出膽結石!醫師劉博仁表示,一名40多歲女子長年實施近年最流行的「間歇性斷食」,每天直到中午才進食,沒想到日前到門診做健康諮詢,醫師照了腹部超音波發現膽囊內有一個2.3公分的膽結石。劉博仁提醒,若早上一直不吃東西,膽汁就會滯留在膽囊裡、越來越濃稠,膽固醇濃度升高,久了就可能產生結晶,形成結石。
2025年三伏天自7月20日正式進入初伏,7月30日至8月8日為中伏,8月18日結束末伏,共計30天,是近年最短的一次三伏期。三伏天是一年中氣溫最高、濕氣最重的時節,中醫更視此為「冬病夏治」的最佳時機。民眾若能善用飲食、作息與傳統調理,不僅可改善體質,甚至還能招財轉運。
2025年大暑節氣將於7月22日晚上9點29分登場,這是一年之中氣溫最炙熱的時節。面對連日高溫,不少民眾透過飲食來調節體感與情緒。其中「大暑吃鳳梨」近年在網路上蔚為話題,被認為不僅能消暑,還有招財開運的象徵。
一年中最炎熱的「大暑」節氣今(22)日登場,命理師高宏寓提醒,正午曬印章、棉被,有助祛濕轉運;各生肖趁勢調整行動與心境,有望迎來下半年運勢反轉契機。(陳韋帆)
今(22)日為一年中最熱的節氣「大暑」。中醫師指出此時氣溫高、濕度大,容易出現中暑、倦怠、食慾不振等情況,除補充水分時可選擇清熱退火的茶飲外,要注意的是此時攝取過多的甜食,反而加重身體負擔。(記者:簡浩正)
今(22)日是24節氣之一的大暑,營養功能醫學專家劉博仁表示,大暑是一年中最熱的節氣,氣溫高、濕氣重,這時候身體也特別容易出狀況,像是睡不好、沒食慾等。劉博仁也提醒大暑4大禁忌,包括不要熬夜、不要猛吹冷氣,並且照顧好脾胃、保持好睡眠、適度補水,才是這個節氣最重要的健康之道。
明日將迎接一年中最熱的節氣「大暑」。中醫師指出,俗話說「小暑不算熱,大暑正伏天」可見該節氣之酷熱,此時午後雷陣雨多,水氣豐沛,作物生長茂盛;然而「暑熱傷氣」濕熱交蒸恐會出現中暑、失眠心煩、腸胃不適等症狀,提醒可透過飲食與穴位保養,順利度過酷暑。(記者:簡浩正)
張忠謀,這位改變全球半導體產業版圖的關鍵人物,雖然早在2018年從台積電退休,但至今仍是台灣最受矚目的企業家之一。隨著7月10日即將迎來94歲生日,外界不禁好奇:這位堪稱「台灣護國神山之父」的企業領袖,為何高齡仍神采奕奕?他的養生之道與日常習慣有哪些關鍵?
肺癌是台灣最致命、新增人數最多的癌症。醫師廖繼鼎表示,一名52歲男子堪稱健康魔人,運動、飲食、體檢全到位,也無家族史,不咳、不喘,某次因一項癌症指標略微偏高而做了影像檢查,結果確診為早期肺腺癌。廖繼鼎表示,肺癌患者未必會出現咳嗽等症狀,「此時,影像檢查相當關鍵。」
小暑節氣於7月7日登場,象徵盛夏來臨、陽氣漸旺。根據民間諺語「小暑過,一日熱三分」,氣候將逐日升溫,也正式進入全年陽氣最盛的節氣區間,從小暑、大暑至三伏天初伏期間(7月7日至8月9日),不僅是調整體質的重要時機,也被視為轉運補財的黃金階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