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施春美/台北報導
▲醫師黃漢斌表示,「膽囊腺肌增生症」雖是良性病灶,但若對「膽囊癌」的可能性有任何診斷疑慮,膽囊切除也是合理的。(圖/取自黃漢斌的臉書)
一名30多歲的男性因工作忙碌,腹痛2、3個月未就醫,最後就醫檢查發現,竟是罕見的「瀰漫型的膽囊腺肌增生症」,不少醫護人員看過其超音波影像後,君直呼「沒看過如此厚的膽囊壁!」醫師黃漢斌表示,雖然它與惡性腫瘤的相關性不強,但因誤診可能性高,建議到院檢查治療較保險。
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肝膽消化外科醫師黃漢斌,在其臉書表示,「膽囊腺肌增生症」 (ADM,adenomyomatosis) 是一種良性病灶,普遍認為與慢性膽囊發炎相關。其特徵是黏膜上皮肥大,內陷到增厚的肌層間隙中,形成「黏膜內憩室」(所謂的RAS)。ADM普遍以3種形式表現:節段型、基底型及較少見的瀰漫型。
他表示,「膽囊腺肌增生症」(ADM)是否會隨時間癌化,目前仍有爭議。根據現有證據,它不能被視為「癌前病變」,但也有多篇文章提出過「膽囊癌」起源於ADM,而發生在「節段型」ADM的機會較高。其他類型的ADM,包括「基底型」和「瀰漫型」,與膽囊惡性腫瘤沒有很強的相關性。
黃漢斌表示,由於「膽囊癌」預後差,整體5年存活率低於5%,好發於年長女性,慢性結石性膽囊炎為高風險因子。ADM的罹患率,男女比例差不多,50歲以後發病率增加;但ADM通常無症狀,即使沒有合併膽結石,也可能會以腹痛或膽絞痛表現。
他強調,「無症狀」的ADM雖不需要手術治療,但若對「膽囊癌」的可能性有任何診斷疑慮,膽囊切除也是合理的,至於「無症狀」、「未接受手術」的ADM,建議至少每6個月接受抽血及腹部超音波追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