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測!血糖對「1水果」敏感=健康 研究:日後不會糖尿病
  • A-
  • A
  • A+

記者施春美/台北報導

研究並發現,血糖值對於葡萄波動最大的人,反而是胰島素敏感者。(Pixabay)

▲研究並發現,血糖值對於葡萄波動最大的人,反而是胰島素敏感者。(Pixabay)

現代人關注食物的升糖指數(GI),但最新研究指出,餐後血糖反應是高度個體化的,也就是「因人而異」。研究並發現,血糖數值對於葡萄波動最大的人,反而是胰島素敏感者,也就是細胞能好好利用血中葡萄糖,維持血糖穩定,進而避免糖尿病等慢性病。

史丹佛醫學院在《Nature Medicine》上的新研究顯示,餐後血糖反應其實是高度個體化的,因此GI(升糖指數)排行榜不再是健康飲食的絕對指南。升糖指數是用來衡量一食物讓血糖升高的速度和幅度。高GI食物會讓血糖迅速飆升,使人容易餓。低GI食物則升糖緩慢,血糖更穩定。

該則研究招募了55名健康受試者,透過穿戴連續血糖監測儀(CGM),吃下7種標準碳水化合物(每種含50克碳水),分別為米飯、麵包、馬鈴薯、義大利麵、豆類、莓果、葡萄。之後,再評估每位受試者的胰島素敏感性。

研究發現,不同人對同一種碳水化合物的反應可以天差地遠。例如35%的人對米飯反應最大、24%對麵包反應最大、22%對葡萄反應最大、少數人對馬鈴薯或義大利麵反應最劇烈,但幾乎無人對豆類或混合漿果反應最強。

不同體質=不同反應!代謝特徵才是關鍵

值得注意的是,這些個體差異與代謝特徵密切相關。

1. 米飯敏感者:亞洲人居多

2. 麵包敏感者:較常見於血壓高者

3. 葡萄敏感者:反而是胰島素敏感者

4. 馬鈴薯敏感者:多數有胰島素抗性、β細胞功能較差。

根據照護線上,胰島素敏感性就是指細胞對胰島素的反應程度。胰島素感受性愈好(胰島素敏感),胰島素愈能打開細胞大門,幫助血糖進入細胞,身體細胞愈能好好地利用血中葡萄糖,也就有效率地降低血糖值。

該研究顛覆了過去的飲食邏輯,證明了沒有所謂「通用的完美主食」,有的是「你的身體最適合什麼主食」。因此,所以不要盲目追求低GI、或無糖飲食。此外,最好的方法為觀察自己吃完之後的身體反應,而進行血糖監測或代謝評估會更科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