跑山獸也救不回!台鐵員工登馬崙山6天歿  醫授求生要訣
  • A-
  • A
  • A+

記者黃仲丘/台北報導

迷路佔了所有案件的38%、其次為創傷20%、墜谷11%,登山事故救援示意,圖非當事人(圖/資料照片)

▲迷路佔了所有案件的38%、其次為創傷20%、墜谷11%,登山事故救援示意,圖非當事人(圖/資料照片)

獨攀無論在高山或平地,都有相當風險,今年三月,和碩前副總裁蔡進國登三峽滿月圓步道,失聯4天,被發現墜落在70~80公尺的山谷。6月新竹一名獨攀Y型聖稜線的劉姓女子,則被高山協作發現其遺體倒臥在山路間;最近一位台鐵員工登馬崙山失蹤6天,跑山獸也加入搜救,但仍於今(19)日上午在馬崙溪瀑布發現時已罹難。目前山遇事故有38%是因迷路而求援,醫師建議民眾登山應準備充足水分,務必結伴,增加生存機會。國內去年和前年已有71人因登山事故死亡。

新冠疫情期間,無法出國,國內登山的人多了不少,但根據內政部消防署統計,國內的山域事故也在2020年後開始暴增,事故數量從2019年的231件、2020已有608件,2021年也有528人。近3年的死亡人數也分別從2019年的27、增加至2020年41人與2021年的30人,近兩年因登山死亡者,已超越21人每年平均。

消防署也分析國內自2015年至2021年年山域事故的求援樣態,結果發現迷路,仍為求援為最大主因,佔了所有案件的38%、其次為創傷20%、墜谷11%、因位高山症發作求援僅4%,還低於遲歸失聯的5%。

迷路仍為山域事故求援的主要原因(圖/內政部消防署)

▲迷路仍為山域事故求援的主要原因(圖/內政部消防署)

彰化一名42歲的粘姓男子在7月14日清晨獨自到台中市和平區馬崙山登山失蹤,家屬隔天報案,台中市消防局獲報連續多天動員上山搜尋。家屬一度祭出50萬元懸賞,尋人高手「跑山獸」昨晚也加入搜救,於上午11點在馬崙山三角點往白姑大山方向峭壁下方的馬崙溪瀑布找到粘男,但已經死亡。

台大醫院新竹分院副院長黃國晉建議民眾,登山務必做好以下準備:

求救工具,除了手機,還可攜帶衛星電話,以便發生事故時可立即求救定位。

水份部分,黃國晉表示,人可以不吃1週,但沒有水1~2天就會死亡,建議在炎炎夏日,每日至少要喝自身體重乘以25~30C.C.的水量,相當於2000多C.C.的水,此外天氣炎熱,身體除水分外、電解質也容易流失,也建議可帶包鹽上山。遇到事故時,也可以設法從植物中獲得水分。

在登山食物部分,黃國晉建議可準備肉製品,如豬肉乾、雞肉乾、或是可帶些香蕉,香蕉本身富含鉀離子,也可作為流汗的補充。另外,市面上也有一些能量補充營養食品,也適合作為登山的必要維生食材。

最近發生登山事故的民眾,很多都是獨攀,黃國晉則表示,「結伴很重要」,因為一旦發生迷路,也比較不會慌亂,慌亂反而可能造成其他事故。他也建議迷路時,應找尋地點冷靜等待救援。

有些民眾要登的是2500公尺以上的高山,黃國晉建議可到旅遊醫學門診,登山前一天可適當使用高山症預防用藥丹木斯,可有效預防高山症。衣著上,建議選擇保暖、防水的輕量衣物,避免失溫。

黃國晉也建議,若吃藥仍無法改善高山症,得立即下山,但若發生迷路狀況無法一直往下走時,出發前可先預備些輕量型氧氣罐,遇到狀況時就可使用,幫助舒緩高山症的不適感。

高山醫學專家王士豪表示,若爬山遇到狀況,可依照STOP原則處理:

首先S,就是Stop,先停下來,迷路時慌亂的尋找路跡只會使人離原來的路越來越遠,而增加救難隊的搜索範圍,通常意識到迷路的地點不會離正確路線太遠,應該先立即停止前進,等待搜救隊救援。

T,是Think,可以思考一下有沒有還有印象的地點,有沒有機會回到原來的路上,若評估機率高不高,也不要隨便移動。

O,是Observe,觀察周遭環境,哪裡是安全的棲身之所,有什麼自然物是可以為人所用。王士豪表示,發生迷路時千萬不要往溪谷走,溪谷濕度大溫度低,容易增加失溫風險,此外溪谷地形陡峭,也會增加跌倒墜谷風險;另外,溪谷低處也較難被搜救隊發現。若迷路,還是要往上往山稜線走,較能增加被搜救隊發現的機會,若沒有體力往上走,也建議可先待在原地。

第四個P,是Plan與Protect,要計劃和保護,必須計畫盤點長期抗戰需要的食物、衣物,分配糧食飲水,並做好保暖及防水,以等待救援。只要不缺水、做好保暖,即使沒有食物人都可以活超過10幾天,但若發生失溫,3小時內就可能死亡,建議爬山也務必要帶備用衣物,裝入防水袋或塑膠袋中,一但發現衣服濕掉可馬上替換,避免失溫。

▼最近發生登山事故的民眾,很多都是獨攀,黃國晉則表示,「結伴很重要」(圖/翻攝自unsplash)

最近發生登山事故的民眾,很多都是獨攀,黃國晉則表示,「結伴很重要」(圖/翻攝自unsplash)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