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睡不好創新高」後疫情時代443.2萬人精神健康程度堪憂!3件事該做好
  • A-
  • A
  • A+

記者簡浩正/台北報導

精神健康基金會今公布2022精神健康指數調查報告。(圖/記者簡浩正攝影)

▲精神健康基金會今公布2022精神健康指數調查報告。(圖/記者簡浩正攝影)

新冠疫情影響全球3年,你的精神狀況還好嗎?精神健康基金會今(6)日公布2022精神健康指數調查報告,雖整體精神健康得分82.4分,高於及格分數80分,但低於2020年的83.31分;根據調查,受疫情影響精神健康指數變不好者估算約有443萬,身心健康方面,睡不好、感到焦慮緊張與記性不佳3症狀更是創新高。醫師表示,隨著時代的演進,價值不再只有收入,家庭之間的互動、人際之間的連結、個人興趣的培養茁壯都應該是國人提升的方向。

該研究調查新冠(COVID-19)疫情對精神健康的影響以及台灣社會「死亡態度」的現況,題目共24題,分為心身健康、個人價值、生活掌握、家庭健康等四類,採CATI系統隨機撥號進行電話訪問,共訪問1102位20歲以上成人。

該基金會精神健康指數組召集人楊聰財說明,國人整體精神健康得分82.4分,高於及格分數80分,算是好的現象,但受疫情影響,精神健康指數不及格者人數占調查人口的27.7%,換算為台灣成人人口數,約443萬人受影響,使得精神健壯程度受到不良影響,且越感受疫情影響者,精神健康較差。

楊聰財進一步指出,國人特別在「生活掌握」指標上有明顯影響,36.6%認為缺乏歸屬感、22.2%不認為將來會更好,心身健康方面,睡得不好有40.2%、感到焦慮緊張41.1%、記性不佳40.2%,這是國人要一起面對的課題;另精神健康層面中,「生活掌握」面向中缺乏歸屬感人口比例近4成新高36.6%,要當心容易造成孤寂感、憂鬱症等問題。值得注意的是,今年調查新增死亡態度調查題項,發現有217.6萬高死亡恐懼者,且女性比例顯著大於男性、20至40歲青壯年比例大於其他年齡層,且發現兩者有顯著相關性,越恐懼精神健壯度越低,顯示死亡議題對於國人的精神健壯程度有待加強。

楊聰財建議,在現代壓力較大、身心健康緊繃年代,民眾可適當放風、每天做80次腹式呼吸法、養成運動習慣,增加多巴胺、腦內啡等、養成良好睡眠與作息習慣,並鼓勵民眾睡前寫感恩日記與快樂日記,可較好入眠與減少惡夢頻率。

調查顯示,精神健康指數變不好者約有443萬人,中壯年與年老族群精神健康韌性較低。(圖/記者簡浩正攝影)

▲調查顯示,精神健康指數變不好者約有443萬人,中壯年與年老族群精神健康韌性較低。(圖/記者簡浩正攝影)

精神健康基金會董事長、台大醫學院精神科名譽教授胡海國表示,疫情高度衝擊下,正向面對死亡的態度會提升精神健壯程度,然而這是社會上非常欠缺的,大眾應對死亡有正向看法與態度面對,增加生死觀教育,以及改善生存環境的穩定,避免產生的過多焦慮,減損精神健壯程度。

胡海國分析,疫情影響重者,在低於40歲的年輕與中壯年族群較普遍,但年輕族群精神健康韌性較強,比較會找資源,中壯年與年老族群精神健康韌性較低,因此社會要多關心中壯年族群,「不好的時候,韌性要夠」,維持他們的生活品質。他說,多數人可能在疫情中都不緊張,但部分族群較容易敏感,甚至現在仍有部分人不太敢出門,要關心這些人並多給予包容、了解,帶著他們進行放鬆練習,加速跟上復原腳步。

精神健康基金會呼籲,在後疫情時代,政府必須正視經濟問題,以及貧富差距對國人造成的精神衝擊,雖目前已有振興方案改善國人受疫情出現的經濟困難,但不應一味的用金錢去解決金錢問題,應該正視金錢帶來的精神生活問題,去補足社會中對精神資源的需求以及困難。

延伸閱讀
精彩影音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