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學焦慮來襲!孩子、老師出現這些情況 醫示警「這1症候群」作祟
  • A-
  • A
  • A+

生活中心/王文承報導

隨著寒假結束,有些孩子開始出現頭痛、腹痛、易怒、焦躁不安,甚至早上鬧鐘響了卻賴床不願起身;另一方面,老師們則面臨心悸、頭暈、失眠等困擾。這些症狀可能是「收假症候群」作祟。衛生福利部桃園醫院精神部主任蘇柏文提醒,若持續出現情緒低落或睡眠困難,應及早尋求專業協助,探索開學返校可能遇到的困難。

寒假結束,孩子鬧脾氣、老師失眠,醫師指出可能是「收假症候群」作祟。(示意圖/Pixabay)

孩子開學不適應?家長這樣做更有效

面對收假開學,家長的陪伴與引導至關重要。蘇柏文主任建議,家長除了幫助孩子逐步調整作息,避免睡前使用手機或長時間打電動。此外,對於較高年級的青少年,家長可以主動與孩子討論開學後的未知焦慮,例如新學期的課業壓力、師生相處等,讓孩子感受到支持。

蘇主任指出,許多青少年對於開學的抗拒,可能與同儕關係不佳、學習成就感不足等因素有關。如果父母過度責備,可能會讓孩子更加孤單無助,形成惡性循環。因此,溝通時應以理解和陪伴為主,幫助孩子緩解壓力。

如果孩子在開學前感到煩躁不安,可以嘗試以下方法來穩定情緒:

腹式呼吸:透過深呼吸讓身心放鬆。
撰寫日記:記錄內心想法,幫助整理思緒。
尋求同儕支持:與好友分享煩惱,減少孤立感。

若身心症狀已嚴重影響日常生活,也可以尋求學校輔導室或精神醫療資源的協助。

老師開學壓力被忽視?別忘適時喘口氣

開學不僅是學生的挑戰,對老師而言更是壓力來源。除了教學與學生管理,行政事務繁重,加上少子化與3C通訊發達,教師彷彿進入「24小時待命」的狀態。蘇主任提醒,教育是百年大業,老師的身心健康同樣重要,應適時給自己專屬的放鬆時間。

可藉由以下方法練習自我照顧:

正念冥想,靜心練習降低壓力。
泡澡或聽音樂。
設定工作界限。

面對開學壓力,無論是學生、家長還是老師,都不需要獨自承受。適當調整作息、運用心理調適技巧,並在需要時就近尋求社區心理衛生中心或精神醫療專業協助,才能讓新學期順利展開,迎接新的挑戰!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