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文/桃園電子報
面對現今急診壅塞的醫療環境挑戰,恩主公健康學苑日前舉辦《來談談急診室》講座,來提升民眾對急診醫療的認知與理解,邀請社區醫學部主任暨急診醫學部主治醫師支伯生,彙整恩主公醫院第一線急診醫護的實務經驗與臨床觀察,分享從急診室空間配置、就診需求的變化到人力資源與制度瓶頸,解析目前急診醫療面臨的挑戰與未來可行的解方。講座內容指出,急診壅塞的問題不僅來自病人數量增加,更與「來源端」、「處置過程」與「出口端」三者失衡有關。
▲急診面臨壅塞挑戰 恩主公醫曝與3失衡有關。(圖/恩主公醫院提供)
近幾年的經驗顯示,急診室壅塞的來源端壓力,除了疫情、氣候變化與高齡化的影響外,家庭照護結構的瓦解、保險制度問題與工作制度的不友善亦是關鍵因素。支伯生舉例說明,有老人住安養機構,子女探視發現他紅腫發燒,而緊急送急診;有的是保險業務告知「一定要掛急診才理賠」,以及一些公司規定請假須醫師診斷證明,病患來源變得多元,而非以往單純的急重症,這些情形造成急診室的第一波壅塞。此外,急診在台灣的收費相對的低,和美國動輒幾萬塊的台幣的收費不同,因健保制度親民,雖讓民眾易於就醫,卻也衍生資源使用的挑戰。
在急診處置過程中,現代病患多伴隨多重慢性疾病,診斷與處理需多科別整合合作。支伯生說,「一位病人因牙齦出血就診,發現因服用抗凝血藥物,牙科醫師處置後,又出現疑似消化道出血狀況,還需照胃鏡排除潛在腸胃道出血。另有病人因心臟衰竭住院,後來又出現肝功能異常,要心臟科、腸胃科都來處理。」急診醫護不僅要即時處置,更需進行多面向評估與病情觀察,加重醫療人力與時間壓力。有些病患從檢傷分類、影像檢查、照會處置、等待住院,整個流程都可能卡關,進而造成整體流程延滯。
支伯生也提到,許多病人即使診斷完成也無法順利出院或住院,問題往往不是「沒有病房」,而是「沒有人照顧」。一方面,出院病患因無人照護無法離院,家庭照顧能量不足,使得醫院需協調更多社會資源,因此延長整體醫療流程;另一方面,病房空床也無法收治,因護理人力不足。
針對急診過載的問題,支伯生表示,恩主公醫院目前推行幾項方案幫助分流就診人潮;「門診治療替代住院」,如部分需每日注射的病患,改以返家後每日門診處理;「推動居家醫療」,病患若無即時住院必要,評估可在家中由醫療團隊追蹤處置;「應用AI與智能監測系統」,即時分析病人生命徵象,提前示警、減少人力巡房壓力;「引進替代性照護人力」,如照服員等人力負責基礎照護,減輕護理師負擔;「外籍護理人力培訓」,與國際學生合作,培育具語言與專業能力之照護人才。
支伯生提到,因應急診壅塞的問題,衛福部年初就再次呼籲,「落實分級醫療制度,請民眾如有任何健康問題,能優先尋求社區診所處置,以爭取治療時效」,因此,民眾應建立正確就醫觀念,輕症者宜先行至診所評估,避免佔用急診資源。而從Covid-19疫情期間的經驗,可以看到診所也能有效處理快篩、輕症與施打疫苗,證明分級制度是可行的。同時,近年推行的預立醫療照護諮商也相當的重要,讓民眾在健康時就與家人溝通生命末期的醫療選擇,減少插管搶救等無效醫療,避免資源過度耗用,也讓病人能有選擇尊嚴善終的權利。
支伯生指出,急診醫療是一條生命鏈,從民眾認知、到院前救護、再到醫療團隊的接手處置,每一環都不可或缺。講座最後,他呼籲,「改善急診現況不能只靠醫院與醫護人員,醫療制度、社會政策與全民習慣都要一起改變。」唯有從來源端、處置過程與出口端三面向著手,搭配制度改革與全民合作,台灣急診醫療才能持續提供即時且有品質的服務。
恩主公醫院表示,恩主公健康學苑透過此次講座,深化社區健康教育,呼應政府推動的分級醫療與在地健康照護政策,期盼未來有更多公私協力,打造可永續的急診醫療環境。
恩主公醫院補充,該院自107年成立恩主公健康學苑,提供健康主題系列課程、不同強度之運動課程與心靈紓壓活動等,歡迎民眾加入「恩主公健康學苑」官方LINE好友了解更多活動資訊。
本文章來自《桃園電子報》。原文:急診面臨壅塞挑戰 恩主公醫曝與3失衡有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