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簡浩正/台北報導
▲健保署近日提出修正草案,希望保障醫事人員薪資。(圖/資料照)
衛福部健保署近日提出《全民健康保險醫事服務機構特約及管理辦法》修正草案,針對醫事人員薪資設立最低門檻,未達標不予特約。對此,台灣醫務管理學會今(12)日肯定主管機關透過制度改善醫事人員待遇、提升醫療品質,但也提出4點建議,採「分級、分區、分階段」的推動模式,避免單一薪資門檻作為特約資格,恐將導致部分基層醫療體系「退出市場」,進一步影響民眾的醫療可近性。
健保署10日召開「全民健康保險醫事服務機構特約及管理辦法」修法溝通會議,找來健保會委員、醫療界及付費者代表等共同討論,提出五大面向修正草案,分別為「公平締約」、「賦予彈性(鬆綁)」、「擇優特約」、「授權明確」、「資訊對等」。其中一項是針對醫事人員薪資進行規範,若未達每月公告最低工資2倍的醫院、1.5倍的診所,將列入「不予特約」的對象,也就是民眾到該院所就醫將無法使用健保。另針對住院病患不出院的部分則調整為「病人病情穩定,未辦理出院或轉送其他機構,健保不予給付或減少給付」。
▲洪子仁肯定主管機關透過制度改善醫事人員待遇,但也盼政策應有差異化設計。(圖/台灣醫務管理學會提供)
針對健保署上述草案,台灣醫務管理學會理事長、新光醫院副院長洪子仁先是肯定主管機關試圖透過制度設計改善醫事人員待遇、提升醫療品質的政策方向。他說,近年來醫療現場普遍面臨人力流失壓力,包含護理師、放射師、藥師等專業人員皆出現離職率升高、招募困難的情況,其背後因素之一即是長期薪資結構與工作強度失衡。因此,透過政策工具引導醫療機構重視人力投資,是具有正面意義的起點。
但就政策執行層面,洪子仁點出可能面對的挑戰與風險:首先是「區域與層級落差過大,政策應有差異化設計」,他說台灣的醫療體系呈現區域不均與層級分化的特色,若以單一薪資門檻作為特約資格,對於地區醫院與基層診所而言,將造成過高的制度門檻與經營壓力。恐將導致部分基層醫療體系「退出市場」,進一步影響民眾的醫療可近性。再者,「投保薪資」未必能真實反映實質待遇,若以投保金額為唯一指標,將出現評價與事實不符的現象。
最後,洪子仁認為「薪資調整應配套健保財務與政策誘因」,健保制度目前仍採總額支付與點值分配機制,各醫療機構在資源有限下難以大幅調薪。若制度未同步設計合理的經費補助或誘因型補貼措施,如提高偏鄉點值、設立人力提升基金等,勢必將造成中小型機構無力因應,反而進一步排擠醫療資源分布。
台灣醫務管理學會提出4點建議如下:
1、支持薪資結構合理化的政策方向,但應採「分級、分區、分階段」的推動模式。依照醫院層級與地區資源差異,設計具彈性的標準與過渡期,並保留評估與例外申請機制,避免一刀切造成醫療斷層。
2、同步盤點健保財務機制,設計調薪配套資源。健保總額應設置彈性基金或配套誘因,用以支持機構在達成薪資門檻的同時,維持人力穩定與營運平衡。
3、建構更科學的評鑑與資訊揭露架構。未來若將薪資納入評鑑指標,應建立標準化計算基準,避免機構因行政操作不同而產生不必要的疑慮或誤解。
4、政策討論應廣納基層聲音,強化跨部會整合。此項政策不僅牽涉健保制度,更涉及衛福部人力規劃、勞動部薪資結構與地方政府醫療資源配置,應跨單位協商整合,以確保制度具體可行並兼顧公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