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蔣季容/台北報導
▲楊俊毓(左4)指出,,「口腔肌少症」是真正潛藏風險的健康死角。(圖/記者蔣季容攝影)
台灣預估2025年8月進入「超高齡社會」,研究顯示,60歲後肌肉質量以每年1-2%速度流失。專家指出,「口腔肌少症」才是真正潛藏風險的健康死角,會影響各項疾病,包括失智症風險增1.8倍,死亡增1.2倍。醫師也分享案例,曾有85歲老翁患有口腔肌少症,端午前夕吃粽子被嗆到,引發「吸入性肺炎」,在加護病房住了整整1週才出院。
財團法人中華長照暨偏鄉醫療基金會今(27)日舉辦記者會,由王詹樣公益信託支持,發表「社區中高齡居民肌肉骨骼及老化相關疾病之介入預防研究計畫」成果。總計畫主持人暨高雄醫學大學公共衛生學系楊俊毓教授指出,子計畫三針對中高齡者研究,透過自然牙存留數、連續發音能力及舌壓檢測等綜合評估,找出「口腔肌群功能退化」者,並給予健康介入健口操,提升舌頰肌力。
楊俊毓表示,傳統對肌少症的認知多集中在四肢,特別是步態與行動能力,但「口腔肌少症」才是真正潛藏風險的健康死角。研究發現,隨著年齡增長,舌肌、咀嚼肌與咽部肌肉逐漸萎縮,導致吞嚥不順、容易嗆咳、食慾下降,進而影響營養吸收與生活品質。根據2024年日本團隊發表於老年醫學研究發現,口腔衰弱即口腔功能的下降,與身體功能有關。當口腔功能下降,甚至增加1.55倍跌倒事件發生。
高雄醫學大學大南方咀嚼吞嚥健康產業人才培訓基地營運長暨附設中和紀念醫院神經內科主治醫師陳俊鴻透露,口腔衰弱影響各項疾病,包括失智症風險增1.8倍,死亡增1.2倍。端午節快到了,陳俊鴻也提醒長者吃粽子要小心,曾有一名85歲的老翁就是因為吃了粽子,因糯米不好吞嚥,導致嗆到,引發吸入性肺炎並住院,檢查後發現患者有口腔肌少症,咀嚼力與吞嚥協調功能皆衰退,尤其是假牙配戴不穩,導致他進食時無法有效控制食團方向,應積極進行「口腔肌力復健」。
陳俊鴻表示,研究團隊這次以「健口操」為核心,包括唇部運動、舌頭活動、咀嚼訓練與吞嚥協調動作,為期8週、每日2次。介入效果透過舌壓計進行評估,測量負責反映吞嚥能力的「舌根」,與協助口腔內食物推送的「舌尖」兩處肌力表現。一般而言,若要判定介入(如訓練或復健)具有成效,需觀察舌根與舌尖兩處肌肉壓力皆有提升。而這次介入結果顯示,舌根與舌尖壓力均有進步,總計提升16.36%,並且原本有三項或三項以上口腔衰弱者減少,從90位 (54.55% )減少至71位(43.03%)。
▲「健口操」可以改善咀嚼與吞嚥能力。(圖/記者蔣季容攝影)
楊俊毓強調「吃得下,就是活得好」。該研究已證實「健口操」與系統性口腔評估對於高齡者的實質幫助,不僅改善咀嚼與吞嚥能力,更維持長者對進食的信心與尊嚴,遠離肌少或失智的風險。未來研究團隊也將持續推動健口操數位教材、搭配社區衛教師培訓,期望建立更全面的高齡營養與口腔健康照護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