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心/程正邦報導
▲減肥狂喝「無糖汽水」,除了增加糖尿病風險,也恐增加心血管疾病。(示意圖)
根據衛福部2024年底公布的數據,全台糖尿病患者已突破250萬人,相當於每10人中就有1人受影響。其中令人憂心的是,患者不再侷限於高齡族群,越來越多年輕人被診斷出患有第二型糖尿病。台灣糖尿病學會指出,年輕患者病程惡化速度往往更快,若在30歲確診,預估壽命將比常人縮短14年,呼籲社會正視糖尿病的年輕化趨勢。
面對控糖意識抬頭,許多人選擇無糖飲料或標榜「零卡」的產品作為健康替代方案,但一項來自美國的長期研究卻提出警訊。根據刊登於《Current Developments in Nutrition》期刊的研究成果,長期攝取含有人工甜味劑的飲品,竟與糖尿病風險增加顯著相關。
這項研究由美國學術機構運用「年輕成人冠狀動脈風險發展研究(CARDIA)」數據,針對1985年起共4,654名成年受試者進行長達30年的追蹤調查。結果顯示,攝取無糖飲料最多的一組,其糖尿病風險比攝取最少的一組高出129%;而攝取人工甜味劑較多者,其風險也增加了110%。
▲營養師陳嫚羚表示,代糖雖無熱量,卻未必有益健康。(圖/取自陳嫚羚的臉書)
研究人員表示,人工甜味劑可能影響人體對葡萄糖的代謝方式,進而擾亂血糖調控機制。然而,該研究屬於觀察性研究,無法直接證實因果關係,且個人整體飲食習慣及飲料中的其他成分,也可能成為影響糖尿病風險的潛在因素。
對此,國際甜味劑協會(ISA)發布聲明強調,低卡或無卡的人工甘味料已獲多國食品安全機構認可,能安全使用於飲食管理中,也被部分糖尿病專業團體納入控糖工具之一。協會並提醒,許多研究可能出現「逆因果關係」:也就是原本已有糖尿病風險的人群傾向選擇無糖飲品,而非飲用無糖飲料導致糖尿病。
▲北醫研究首度發現,男性多吃三氯蔗糖等代糖可能會損害男性生殖功能。(圖/記者簡浩正攝影)
在日常飲食中,究竟該選擇含糖飲料還是無糖版本?專家建議,重點不在飲品本身,而在於攝取頻率與總量控制。若不依賴甜飲作為日常主要能量來源,偶爾飲用並不會對健康造成明顯危害。
然而,消費市場近年將「無糖」、「零卡」等標籤包裝為健康象徵,反而讓許多民眾忽略了人工添加物的潛在風險。該研究提醒消費者,無論是否含糖,飲品選擇應以整體飲食均衡為前提,切勿因標示「無糖」就掉以輕心。
▲標榜無糖的健怡可樂深受健身人士喜愛,美國總統川普更把它當水喝。(示意圖)
台灣糖尿病學會指出,真正有效的糖尿病預防策略應包括規律運動、控制體重、均衡飲食與良好的生活作息,單靠改喝無糖飲料無法抵消其他高風險行為所造成的傷害。針對年輕族群,他們更呼籲「遠離甜飲文化」與「建立長期健康習慣」,才是控制糖尿病蔓延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