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性初診都有1誤解!他羞吐「我最近不太行」泌尿醫曝勃起障礙「3關鍵」
  • A-
  • A
  • A+

記者簡浩正/台北報導

對於勃起功能障礙,醫師表示男性初診時大都誤解吃藥就能斷根。(示意圖/翻攝自unsplash)

▲對於勃起功能障礙,醫師表示男性初診時大都誤解吃藥就能斷根。(示意圖/翻攝自unsplash)

勃起功能障礙(ED)不是年長者才有的困擾。一名年約50歲的先生穿著西裝筆挺、看來充滿自信,進診間後眼神卻有些飄忽、講話聲音也壓得很低。當醫師問起他這次前來的原因時,他有些遲疑,最後鼓起勇氣說道:「醫師,我最近……好像不太行。」

北市聯醫忠孝院區泌尿科主治醫師程威銘表示,這是他在門診常遇到的情境。與上述個案進一步討論後,發現他的困擾並不是偶發性,這樣的狀況已經持續快一年了。太太以為他變冷淡,他自己則以為是壓力大、年紀到了、睡不好……直到他偶然從朋友那裡聽說可以吃藥改善,才終於決定來看看。

開立處方前,他問了一個問題:「這個藥要吃多久?一個月?三個月?還是半年?」程威銘說,這不是他一個人會問的問題,幾乎每位初診的病人都會問──而這句話,其實反映出一個對勃起功能障礙(ED)的普遍誤解:很多人以為ED是短暫的症狀,吃藥就能斷根;但事實上,它是一種慢性病,背後牽涉的不只是性功能,還包括心理壓力、荷爾蒙變化、血管健康,甚至整體生活型態。

程威銘解釋,勃起功能障礙是一種慢性病,必須先認清一個事實:「ED 並不是偶發事件,而是一種需要長期追蹤與管理的慢性病。」它有三個關鍵特性:

1、漸進性(Progressive)
病人描述的「一開始是偶爾失常,後來變成每次都不行」ED 通常不是突然發生,而是逐步惡化。如果不積極處理,它只會漸漸變得更嚴重,而不會自動好轉。

2、高度復發性(Relapsing)
不少病人初期用藥後效果不錯,症狀減輕,便自行停藥。幾個月後,問題又回來了,甚至更嚴重。這正是 ED 的復發性特性。它易受年齡、心理狀況、慢性疾病與生活壓力影響,治療需要長期策略。

3、多因性(Multifactorial)
每位病人的致病機轉都不同:有些是因為血糖控制不佳、有些是睪固酮低下、也有些人與焦慮與挫敗感有關。不能只給每個人開一樣的藥,治療必須個別化、層級化,才能真正改善病情。

為什麼它值得高度關注?程威銘以診間觀察發現,ED常常是全身健康亮紅燈的第一個警訊。有人因此被發現有糖尿病前期,有人是睪固酮低下導致情緒與性慾低落,甚至有些人發現已經有冠狀動脈狹窄。只靠生活習慣調整雖有幫助,但往往效果有限。建議透過藥物、低能量震波治療外,現在更傾向於整合式、長期化、個別化的管理模式。強調勃起功能障礙不是羞恥,而是身體在求救。愈早面對,就愈能找回那個你熟悉、自在、有自信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