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暗藏塑化劑!他體內「濃度超標32倍」醫嚇到 小心這些用品
  • A-
  • A
  • A+

生活中心/倪譽瑋報導

塑化劑恐藏在即食包裝中,醫師建議避免使用塑膠容器盛裝熱食或油脂。(示意圖/資料照)
塑化劑恐藏在即食包裝中,醫師建議避免使用塑膠容器盛裝熱食或油脂。(示意圖/資料照)

生活中不少常見用品藏有塑化劑釋放風險,如塑膠餐具、化學清潔劑等。幾個月前營養功能醫學專家劉博仁分享,有位患者體內的塑化劑超標32倍,「這樣的數據讓我震驚」,也點出外國研究顯示,塑化劑可能藏在生活上「看不見的細節」裡,多數參與研究者身上或多或少都有塑化劑殘留,劉博仁也提出一些避免吸收塑化劑的方式。

塑化劑藏在哪些生活用品裡?

劉博仁指出,過去他檢測一位患者體內的鄰苯二甲酸酯類(DEHP)濃度,結果竟高達正常標準的32倍,這讓他體悟到,「塑化污染,真的無所不在。」常見的塑化劑如DEHP,其實藏在日常生活中各種「看不見的細節」裡,例如食品容器、保鮮膜、即食包裝、塑膠水管、醫療設備、人造皮革、地板、兒童玩具、香氛產品、洗髮精、化妝品中的定香劑等。

塑化劑進入人體 累積過量有風險

劉博仁說明,相關用品釋出的塑化劑,可能透過皮膚吸收、食物攝取、空氣吸入等進入人體,累積在血液、脂肪,甚至大腦,如2025年《Nature Medicine》發表研究指出,所有參與受檢者的大腦中都發現微塑膠顆粒,有些濃度甚至達到「一根塑膠湯匙的重量」,塑膠顆粒會穿越血腦障壁、引發慢性發炎,可能與神經退化疾病有關聯。

如何避免塑化劑危害?

面對塑膠顆粒的危害,劉博仁提出5招自保方式,「避免使用塑膠容器盛裝熱食或油脂」;「減少食用加工食品與即食餐盒」;「改用玻璃、不鏽鋼、水晶玻等安全材質容器」;「選擇不含香料與塑化劑的天然個人清潔用品」;「積極排毒,增加膳食纖維、水分與抗氧化營養素攝取。」

最後,劉博仁透露,自己從10年前開始檢測塑化劑到今(2025)年為止,檢查過上萬人的資料,「將近八成的人,體內都有或多或少不同環境荷爾蒙的污染」,直言體內殘留塑化劑問題並非單一個案,而是「我們這一代共同的挑戰。」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