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心/蔣季容報導
大便是腸道健康的鏡子!大腸直腸外科醫師陳威佑表示,在便便的世界裡有一個世界級的標準,來自英國布里斯托大學於1997年制定的「布里斯托大便分類法」(Bristol Stool Chart),將人類的大便依據形狀與質地劃分為7種類型,可以用來描述便便的外觀,間接反映食物在腸道內的旅程。若是便秘、腹瀉超過2週,建議就醫檢查。
◆第1類型(一顆顆硬球)與第2類型(香腸狀,但表面凹凸)
▲1、2類型的便便可能有便秘問題。(圖/翻攝自大腸直腸外科陳威佑醫師臉書)
這2類型的特徵是便便呈硬塊狀或結節狀,質地乾燥,排便困難,每週排便次數少於3次,表示有便秘。通常與食物在腸道內停留時間過長有關,當水分被腸道反覆吸收,糞便就會變得越來越乾硬。常見的影響因素包括纖維攝取不足、水分不夠、運動量低、長期久坐或壓力影響腸道蠕動。
陳威佑建議,或是外食族,每天至少有1餐要吃到青菜,增加膳食纖維。此外,每天至少要喝到2瓶超商600 c.c.礦泉水的水量,讓腸道中的水分充足。透過調整飲食、增加水分攝取,大多數人約3-7天內便秘症狀就能有所改善。如果便秘超過2週,或伴隨腹脹、腹痛,建議進一步檢查。
◆第3類型(香腸狀,但表面凹凸)與第4類型(像香腸或蛇一樣,且表面很光滑)
▲3、4類型的便便是最理想的形狀。(圖/翻攝自大腸直腸外科陳威佑醫師臉書)
這2類型的特徵是便便呈條狀,表面平滑或帶有細微裂紋,排便順暢、無需用力。這是理想狀態的便便,代表腸道蠕動穩定,消化與排泄系統運作良好,食物在腸道內停留的時間剛剛好,不會過快也不會過久,讓便便的含水量適中。
陳威佑建議,腸道健康仍會受到飲食、壓力、作息變化等影響,沒有人能一直維持完全穩定的排便狀態,繼續適量攝取膳食纖維、維持良好水分攝取,能幫助腸道持續保持在最佳狀態。
◆第5類型(斷邊光滑的柔軟塊狀(容易通過)、第6類型(粗邊蓬鬆塊,糊狀大便)、第7類型(水狀,無固體塊(完全液體)
▲5、6、7類型的便便有腹瀉可能。(圖/翻攝自大腸直腸外科陳威佑醫師臉書)
這些類型的便便呈軟便、糊狀或完全水狀,排便次數一天超過3-6 次,有時伴隨腹脹、腹部絞痛。這類便便表示有腹瀉的可能,當食物在腸道內停留時間縮短,水分來不及被充分吸收,便便就會變得過軟、糊狀或水狀,可能與高油脂食物、乳糖不耐症、酒精攝取過量、壓力、病毒感染等因素有關,讓腸道蠕動加速,便便過快排出。
陳威佑提醒, 在這類情況下不必完全禁食,要選擇清淡、易消化的食物,例如白飯、稀飯搭配少量燙青菜、水煮蛋,建議每小時喝 200-300c.c. 的溫開水(超商600 c.c.礦泉水半瓶的量),或喝溫水1:1稀釋運動飲料,補充水分與電解質。
陳威佑強調,一般來說,飲食不當或短暫壓力引起的腹瀉,通常1-3天內就會自然緩解。如果是細菌或病毒感染,可能會持續 3-7天,若超過2週仍未改善,就要到醫院進一步檢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