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鄭玉如/台北報導
▲減重專科醫師邱正宏表示,「肌少型肥胖」對老年人更危險,可能引發心血管疾病、代謝症候群、失智症等問題。(圖/PIXABAY)
許多人減肥時會採取「少吃」的極端方式,不只可能減去肌肉量,甚至對健康造成危害。減重專科醫師邱正宏提到,身體長時間處於低熱量狀態,蛋白質會開始耗損,反而導致肌肉流失,也就是所謂的「肌少型肥胖」,對老年人來說更危險,肌肉量減少時,恐引發心血管、代謝症候群、失智症等,提高死亡率。
邱正宏在健康節目《醫點不誇張》表示,若身體持續24小時以上處於低熱量狀態,蛋白質會開始耗損,因此在少吃、不運動的情況下,除了燃燒脂肪之外,肌肉量也會跟著下降,不建議採用「不吃」的方式控制體重,確實可能變瘦,但也會危害健康。
邱正宏指出,根據流行病學統計,比較BMI數值和死亡率的關係,發現死亡率最低位於BMI值24左右,無論過瘦還是過胖,死亡率都會提升,另外,現今醫學研究還發現,年紀大或洗腎、心臟衰竭的病人,BMI值越高,死亡率反而趨於持平,代表體重可能具保護作用,但並非年紀大,就可任由體重增加。
邱正宏強調,關鍵在於「肌肉」,而BMI無法反映出肌肉量,減肥時若減去肌肉,可能導致「肌少型肥胖」,尤其老年人要特別注意,肌肉量減少時,恐引發心血管疾病;腦血管疾病,例如中風;代謝症候群,如高血脂或高血糖;容易跌倒;內分泌異常;吞嚥困難及失智症。平時應養成運動習慣,下半身盡量鍛鍊耐力,例如慢跑、快走,上半身則是做肌力訓練,例如伏地挺身。
▼比胖更致命!名醫示警「1類體型」釀7大併發症:害吞嚥困難引"吸入性肺炎"、失智!(影片來源YouTube-祝你健康頻道,若遭移除請見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