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鄭玉如/台北報導

有些人工作忙碌或為了減重,選擇早上不吃早餐,可能導致血糖亂飆。新陳代謝內分泌專科醫師許哲綸提到,國外研究發現,有吃早餐的人,飯後血糖比不吃早餐的人更穩定,而且太晚吃晚餐也會增加血糖波動,顯示人體血糖代謝能力「越早越好」。
許哲綸在臉書粉專指出,他知道吃早餐有助於血糖穩定,但起初以為與「第2餐效應」有關,也就是空腹後第一餐的進食會開啟血糖代謝,使下一餐血糖更穩定,因此一天的血糖高峰常發生於第一餐後。但近期他細讀國外研究後發現,事實並非如此。
許哲綸表示,就算午餐吃一樣多,不吃早餐仍會讓飯後血糖激增。該研究找來9名健康年輕男性,年齡介於19到24歲,一組受試者吃三餐,另一組則是不含早餐,餐點內容都是相同食物。唯一差別是吃早餐組「多吃一餐」,也就是早餐組整天的熱量和碳水都比不吃組多約50%。
許哲綸表示,用餐期間持續監測每個人的血糖變化,發現早餐組的餐後血糖,居然比不吃早餐組更穩定,原因除了第二餐效應外,也與晝夜節律有關。簡單來說,人體血糖代謝能力「越早越好」,因此在其他試驗也發現,「太晚吃晚餐」會增加血糖波動。
另外,營養師楊斯涵也曾分享3餐最佳進食時機,首先是「別不吃早餐」,與代謝風險有關,恐增加膽固醇、2型糖尿病等風險,再來「午餐早點吃」,建議在下午3點前完食,晚進食恐減少葡萄糖耐受性,而晚餐進食時間與褪黑激素分泌濃度有關,建議晚餐間隔睡前至少2小時,太晚吃晚餐會使葡萄糖耐受性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