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稀飯=喝糖水?農糧署揭密:搭配「3類食物」穩血糖、增飽足感
  • A-
  • A
  • A+

記者鄭玉如/台北報導

稀飯養胃又易吞嚥,雖升糖指數較高,但並非沒營養。搭配蛋白質、纖維和健康油脂,可降低血糖波動、延長飽足感。(圖/三立資料照)
稀飯養胃又易吞嚥,雖升糖指數較高,但並非沒營養。搭配蛋白質、纖維和健康油脂,可降低血糖波動、延長飽足感。(圖/三立資料照)

稀飯容易吞嚥,屬於「高升糖指數」食物,坊間流傳稀飯沒營養、吃了等於喝糖水。農糧署發文說明,稀飯並非無營養,而是養胃、復元的好食物,與米飯相比,升糖指數確實稍高,食用時搭配蛋白質、膳食纖維、健康油脂,可降低餐後血糖波動,延長飽足感。

農糧署在臉書粉專《鮮享農YA-農糧署》指出,許多人認為「吃稀飯等於喝糖水,沒營養還使血糖上升快」,但這種說法過於簡化。若要瞭解食物對血糖的影響,需同時留意升糖指數(GI,食物升高血糖的速度)與升糖負荷(GL,GI ×食物份量的碳水化合物含量)。

以1碗稀飯的營養成分(白米50g加水300ml,煮成約300g稀飯)為例,熱量約150kcal、碳水化合物約33g、蛋白質約3g、脂肪極少。稀飯與米飯相比,升糖指數(GI)稍高,但稀飯的水分多,1碗稀飯所含的碳水化合物總量低,GL值並不高,對血糖衝擊沒想像中大,而糖水的GI幾乎是100,GL也高,對血糖衝擊大。

另外,在中醫古籍《本草綱目》、《傷寒雜病論》都記載,稀飯不是沒營養,反而有助於養胃、復元。若想吃的更健康,建議搭配「蛋白質(如豆腐、魚、蛋、肉類)、膳食纖維(如青菜、菇類)、健康油脂(如國產芝麻油、堅果)」,可降低餐後血糖波動,延長飽足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