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張雅筑/採訪報導
▲我國近視人口世界之冠,許多父母都很擔心,若爸媽都近視,小孩是不是也一定會近視呢?(示意圖/資料照)
我國近視人口世界之冠,根據2020年國際近視研究學會資料顯示,台灣18~24歲者,每100人就有73人近視,18歲以下青少年近視的盛行率更達87.2%,被列為世界近視前三名。因此許多家長都會擔心,「若爸媽都有近視,孩子是不是一定無可避免?」我國基因權威張家銘醫師表示,科學研究已證明,近視雖具有遺傳傾向,但真正使其發生的關鍵是環境因素與生活習慣。
在3C世代裡,近視的發生率持續上升,但很多人還是覺得,近視應該與遺傳有關!我國基因權威醫師、台北榮總基因醫師張家銘表示,科學研究確實證明了近視具有遺傳傾向,但真正促使它發生的關鍵,其實是環境因素和生活習慣。換句話說,基因決定了「風險」,但環境才是真正「開啟近視的開關」。
▲其實與近視相關的基因超過200個,但其實基因決定了「風險」,環境才是真正「開啟近視的開關」。(示意圖/資料照)
有趣的是,近視並非單一基因控制,而是受到多基因影響!張家銘醫師進一步解釋道,目前已發現超過200個與近視相關的基因,其中PAX6、ZC3H11B、COL2A1等基因已被證實與眼球發育及眼軸長度相關,可能使個體更容易發展為近視。但醫師強調:「這些基因僅影響近視發生的可能性,而非決定性因素。」
張家銘醫師表示,基因提供了一種「近視的傾向」,但若後天環境與用眼習慣能加以調整,近視的發生風險仍可有效降低。他以肥胖的概念舉例,雖然有些人因遺傳因素較易累積脂肪,但透過均衡飲食與規律運動,仍可維持健康的體態。醫師直言:「同理,即便具有近視遺傳傾向,透過良好的生活習慣與適當的預防措施,仍可減少近視的發生或延緩其進展。」
▲張家銘醫師表示,其實導致人們近視的關鍵,甚至可以說是「推手」,其實是生活方式與環境的影響。(圖/記者張雅筑攝)
其實導致人們近視的真正推手是生活方式與環境的影響,以下為張家銘醫師整理出的,導致近視的高發率最主要的環境影響因素:
1、長時間近距離用眼
智慧型手機、平板電腦的普及,使得兒童從小便長時間暴露於近距離視覺工作。長時間盯著螢幕或書本,會使眼部肌肉持續收縮,導致眼軸拉長,加速近視的發展。
2、戶外活動時間不足
研究顯示,每天至少2小時的戶外活動可顯著降低近視風險。自然光可促進視網膜釋放多巴胺,進而抑制眼軸過度拉長。然而,現代兒童的課餘時間多被補習、電子娛樂取代,戶外活動的時間相對縮短,進一步增加近視發生率。
3、不當的用眼習慣
閱讀或使用電子產品時,若距離過近、光線不足,或長時間不休息,都會增加眼睛的負擔,促使近視的發展。此外,睡眠不足與長時間夜間用眼,也可能影響眼睛健康。
「近視不是宿命,預防從改變環境開始!」張家銘醫師強調,既然基因並非決定性因素,那其實可以透過後天努力降低近視風險,關鍵就在於調整環境與用眼習慣,整理如下:
1、增加戶外活動
每天至少2小時的戶外活動,能有效減少近視發生的機率。陽光不僅有助於眼球發育,還能降低眼睛疲勞,提高視力穩定性。
2、限制近距離用眼時間
應避免長時間使用電子產品,遵守「30-40-50 原則」:閱讀時距離保持30公分以上、連續用眼40分鐘後應休息、望向50公尺外的景物讓眼睛放鬆。
3、建立正確的用眼習慣
良好的閱讀與工作環境應具備充足的光線,避免在昏暗環境下用眼。書寫時應保持適當距離,並確保姿勢端正。此外,均衡攝取富含葉黃素、維生素 A 的食物,也能幫助維持視力健康。
4、定期視力檢查
學齡前兒童應至少進行一次完整的眼科檢查,學齡兒童與青少年則應每半年至一年檢查一次視力,以便及早發現問題,及時矯正。
張家銘醫師最後語重心長表示,許多人誤以為近視是「遺傳決定的」,但科學證據表明,基因影響個體的視力體質,但真正推動近視發生與加重的,是後天的環境與習慣。醫師強調,基因資訊的價值,不在於「決定命運」,而在於「提供預警」,讓大家得以採取適當的預防措施。了解自身或孩子的遺傳風險,並積極改善生活方式,是避免近視發生、延緩近視惡化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