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腸癌年輕化?醫揭最新研究:與小時候有關!「這毒素」會破壞基因
  • A-
  • A
  • A+

記者簡浩正/台北報導

最新國人癌症登記報告出爐,大腸癌為第二名。(圖/記者簡浩正攝影)

▲最新國人癌症登記報告出爐,大腸癌為第二名。(圖/記者簡浩正攝影)

小心大腸癌。過去普遍認為大腸癌是中老年人的疾病,但醫界近年觀察到,罹患大腸癌的年齡正快速下降,不少年輕人在健康檢查中意外被診斷出。針對這項趨勢,有醫師指出2025年一項刊登於《自然》(Nature)期刊的全球大型研究,揭示年輕人大腸癌變多了,關鍵因素可能與小時候腸道菌有關;某種基因毒素,會潛入腸道細胞、破壞基因。

根據國健署2022年癌症登記報告統計,綜觀10大癌症發生人數(男女合計),肺癌今年再度拿下第1位,確診人數為1萬7982人,曾蟬聯15年的大腸癌則以1萬7643人位居第2。

台北榮總遺傳優生科主任張家銘發文表示,2025年,一篇發表在《自然》(Nature)的全球大型研究,來自11個國家、近千位結直腸癌病人的基因研究,指出一個事實:有一種特定大腸桿菌,會產生一種叫做「Colibactin 」的基因毒素。Colibactin 不會讓人拉肚子,也不會發燒,但它會潛入腸道細胞,破壞基因,留下難以察覺的突變,而且這些突變一待,就是幾十年。

他說,這些基因變化被科學家稱為「突變簽名」(mutational signatures),其中的SBS88與ID18,在40歲以下患者中發現的比例,是70歲以上患者的三倍以上。更值得關注的是,即便患者體內已經找不到該細菌,基因內的突變痕跡仍清晰可見,顯示這些細菌可能早在童年時短暫出現,卻留下長期性的基因傷害。

張家銘指出,這篇研究還發現,不同國家有不同的「突變密碼」,暗示這些突變可能與當地的飲食文化、生活習慣或菌種環境有關。台灣雖還沒被納入這項研究,但我們的日常:高肉少菜、外食多油、含糖飲料、孩子亂吃抗生素等現象,可能也正在悄悄替我們與下一代寫下基因裡的風險預言。

如何改變此基因突變,張家銘說,孩子的腸道菌,從出生就該被好好對待。包括不要輕易使用抗生素,不過度消毒,讓孩子可以自然接觸環境、培養免疫系統。多吃天然食物、高纖蔬菜、發酵食品能幫助好菌生長,減少壞菌機會。成年人可多吃原型食物、少吃加工紅肉、每天活動、早點睡、學會釋放壓力。另,不論年紀,都該提早做糞便潛血檢查或大腸鏡,預防的真正意義,是看見那些「還沒發生」的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