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簡浩正/台北報導
▲病團盼放寬「發炎性腸道疾病(IBD)」健保藥物給付限制。目前已5094附議。(圖/翻攝自公共政策網路參與平台)
好發於青壯年族群的「發炎性腸道疾病」(簡稱IBD),每天跑廁所20次、吃東西就肚子痛、甚至腸子穿孔成為病友日常,有病友在公共政策網路參與平台發起提案,要求放寬健保用藥年限,今(23)日附議人數正式突破5000人,達到成案門檻。對此,衛福部長邱泰源今出席活動時受訪表示,健保署會盡快研議,照顧更多的病人。
「發炎性腸道疾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 IBD),包含克隆氏症(簡稱CD)以及潰瘍性結腸炎(UC)因於自體免疫系統攻擊腸道,引起嚴重腹痛、血便,病患每日如廁十幾、廿次,醒著時幾乎與馬桶為伍,甚至出現腸道狹窄、穿孔、阻塞,甚至「肚破腸流」,瘻管導致糞便從肚皮、生殖器滲出,重創生活品質。長期若未妥善控制,將大幅提升急診、住院、手術切腸,甚至罹患腸癌的風險。
目前健保對 IBD 進階治療(如生物製劑、小分子藥物)不僅給付門檻極高,使用一年後即被迫停藥;若需再申請須等復發並經三個月觀察期(部分病人甚至苦等近半年),這種制度設計,讓病人常在療效剛見成效時被迫「下車」,不但拖垮生活品質,也增加健保醫療支出。
▲衛福部長邱泰源(右)允諾研議。(圖/記者簡浩正攝影)
此次提案由病友聯合台灣腸治久安協會與台灣腸保健康協會發起,於國發會「公共政策網路參與平台」發起提案,要求健保署比照其他自體免疫疾病(如類風濕性關節炎、乾癬性關節炎等),將 IBD 的進階藥物給付期限由一年延長至兩年以上。
為蒐集病患經驗,提案人同步進行問卷調查,兩週內獲得129份填寫,其中75人為病友。結果顯示,91.3% 病人在1年後復發,36%於停藥3個月內復發;超過8成在停藥後再度出現腹痛、血便症狀,76%感到焦慮憂鬱,64%影響學業與工作,更有近3成因此住院或進急診。超過8成病友盼延長用藥年限,6成以上希望取消「復發+3個月」觀察門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