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多動腦!新研究:「1事」防失智 助大腦排毒、變靈光
  • A-
  • A
  • A+

記者鄭玉如/台北報導

基因醫師張家銘建議,每週運動150分鐘,能幫助清除大腦毒素、活化腦神經,維持腦力靈活。(圖/PIXABAY)

▲基因醫師張家銘建議,每週運動150分鐘,能幫助清除大腦毒素、活化腦神經,維持腦力靈活。(圖/PIXABAY)

預防失智不只靠藥物,飲食與生活習慣同樣關鍵。基因醫師張家銘表示,研究發現,規律運動有助於排出大腦裡的毒素,甚至提升腦神經細胞的活力。他建議民眾,每週進行150分鐘的中等強度運動,例如快走、慢跑、騎腳踏車、游泳,有助於保持腦袋靈光。

張家銘在臉書粉專提到,若發現家中長輩記憶力變差,白天精神過頭,晚上又睡不好,一晚起來3、4次,有時會讓人感覺「像換了一個人」,可能是患阿茲海默症,上述症狀通常比健忘還早出現。負責控制白天清醒、晚上入睡的重要開關「視交叉上核(suprachiasmatic nucleus)」一旦失調,腦袋會跟著越來越亂,加速失智惡化。

張家銘引用一篇近期發表於《Alzheimer’s & Dementia》的研究,研究員讓阿茲海默症小鼠每天跑輪子約2個月,發現牠們腦袋裡原本堆滿「磷酸化tau蛋白(p-tau231)」,這些導致神經細胞凋亡的有毒蛋白竟減少35%。此外,負責穩定腦袋神經訊號的GABA神經元,經過運動後,活性提升38.7%,軸突蛋白提升74.5%。

研究更發現,運動過後失智症毒瘤「類澱粉蛋白(Aβ斑塊)也會降低,海馬體少60.4%、皮質少57%,顯示穩定運動,能讓毒素悄悄被大腦清掉。此外,做運動的小鼠,不只大腦垃圾減少,睡眠也變好,進行測試後發現,牠們的空間學習、記憶能力明顯變好,而且原本白天亂跑、晚上睡不著的行為都變穩定,雖然目前僅為小鼠實驗,但仍為人類提供方向。

張家銘強調,研究證實,運動能減少失智兩大核心病變,分別是tau蛋白與類澱粉蛋白。而運動的重點不是跑多累或多快,而是穩定、規律,每週150分鐘中等強度運動,例如快走、慢跑、騎腳踏車、游泳,有助於維持大腦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