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鄭玉如/台北報導
▲不是只有喝酒才會得脂肪肝!營養師提醒,睡眠不足、壓力大、飲食亂也會傷肝,改善生活習慣有助逆轉脂肪肝。(圖/PIXABAY)
不是只有喝酒才會得脂肪肝,不良生活習慣也會讓肝臟受損。營養師薛曉晶提到,飲食失衡、缺乏運動、睡眠不足、慢性壓力、抽菸與飲酒,都可能加重肝臟負擔,若想逆轉脂肪肝,飲食上應減少紅肉與精緻糖的攝取量,每週安排規律運動、每晚睡足7到8小時。
薛曉晶在臉書粉專引用《World Journal of Gastroenterology》2022年研究指出,睡眠時間過短(少於6小時)會加重胰島素阻抗,提升非酒精性脂肪肝(NAFLD)風險,若合併睡眠呼吸中止,還可能加劇肝發炎,而「發炎」指的是肝臟細胞因壓力與代謝異常,產生的慢性發炎反應。
薛曉晶解釋,該狀態可能表現為肝酵素升高,使免疫系統釋放更多促發炎物質,肝細胞逐步纖維化,甚至進展為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當長期熬夜、壓力大、營養不均、缺乏運動時,會害肝臟無法好好修復,建議每晚睡足7到8小時,每天留10分鐘做深呼吸或冥想,壓力大時透過慢走、音樂、芳療等方式舒壓。
另外,《Journal of Hepatology》2017年系統性回顧指出,即使體重沒太大變化,只要每週3次、每次40分鐘的有氧運動,例如快走、騎車、游泳,能讓肝臟脂肪含量顯著下降,而且阻力訓練(深蹲、伏地挺身)同樣有效,更適合心肺耐力差的人,建議每週安排2到3次簡單阻力訓練,對肝酵素、體脂肪與胰島素阻抗有正向影響。
若想降低脂肪肝風險,除了飲食外,還要避免吸菸,抽菸會增加肝臟纖維化風險,讓肝細胞更容易發炎、壞死,再來是喝酒,就算只是「偶爾喝一點」,也會提高脂肪性肝炎與肝纖維化的風險。而脂肪肝不只是「肝臟脂肪多」,更是一種與整體代謝、生活型態密切相關的疾病。
薛曉晶提醒,脂肪肝風險可透過生活逆轉,首先是採用「綠色地中海飲食」,強化多酚攝取,減少紅肉與精緻糖份攝入,並選擇合適的進食節奏,每週安排規律運動,提升脂肪代謝與胰島素敏感度,每晚需睡足7到8小時,搭配有效的情緒與壓力管理策略,最後是完全戒菸、盡可能避免飲酒。
三立新聞網提醒您:
喝酒不開車、開車不喝酒!
未成年請勿飲酒,飲酒過量,有礙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