婦健檢見肺部「毛玻璃」影像嚇哭 醫:不等於癌症,還有「3評估指標」
  • A-
  • A
  • A+

生活中心/程正邦報導

肺部低劑量電腦斷層掃描(LDCT)成為健檢常規項目。(圖/桃園市政府提供)

▲肺部低劑量電腦斷層掃描(LDCT)成為健檢常規項目。(圖/桃園市政府提供)

隨著低劑量電腦斷層掃描(LDCT)被廣泛納入健檢項目,越來越多民眾在報告中見到「毛玻璃(GGO)」或「小結節(SPN)」等專有名詞,不少人因不理解其意涵而感到恐慌。一名45歲媽媽近日健檢後發現肺部出現「毛玻璃樣病變」,焦急落淚詢問是否罹患肺癌,引發廣泛關注。

對此,台大醫院雲林分院胸腔內科主治醫師廖繼鼎透過臉書發文指出,毛玻璃影像並非癌症,也不是末期警訊。民眾不需過度恐慌,而應學會正確解讀與理性面對。

廖繼鼎解釋,所謂「毛玻璃樣病灶」是一種在電腦斷層掃描下呈現的輕微混濁影像,形同透明的雲霧,可能源自肺部輕微發炎、感染後變化,或是極早期的腺癌前病變。這並不等於罹癌,更不能單憑這項發現就進行手術或治療。

醫師指出,「毛玻璃樣病灶」可能源自肺部輕微發炎、感染後變化,並不等於罹癌。(示意圖)

▲醫師指出,「毛玻璃樣病灶」可能源自肺部輕微發炎、感染後變化,並不等於罹癌。(示意圖)

是否需積極處理「毛玻璃」病灶,需考量三大面向。廖醫師指出,第一,病灶是否包含實心成分,若有則風險較高;第二,病灶是否持續擴大,代表可能惡化;第三,病人本身的風險因素,包括年齡、抽菸習慣與家族病史等。這些都應交由醫師綜合判斷後再決定是否追蹤或介入治療。

廖繼鼎強調:「最重要的不是切或不切,而是做對的選擇。」有些小結節經年穩定、無異常變化者,可定期追蹤;但若具潛在惡性風險,則宜及早處理。他提醒,錯誤的並非未處理,而是倉促決定。與其驚慌,不如找願意與病人共同討論、做決策的醫師團隊,協助理性判斷與長期管理。

根據國健署2023年統計,肺癌仍為台灣癌症死亡第一名,但透過LDCT早期發現者,5年存活率可達9成以上。廖繼鼎建議,當健檢報告中出現「GGO」或「SPN」等名詞時,應與專科醫師詳細討論,勿自行猜測或求助偏方,才能真正降低風險。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