貧血≠缺鐵!醫揭「3隱患」:恐是癌症警訊
  • A-
  • A
  • A+

記者鄭玉如/台北報導

胸腔暨重症專科醫師黃軒提到,貧血不一定代表缺鐵‌,原因包括「‌慢性病貧血、巨幼細胞性貧血‌、‌溶血性貧血‌」。(圖/PIXABAY)

▲胸腔暨重症專科醫師黃軒提到,貧血不一定代表缺鐵‌,原因包括「‌慢性病貧血、巨幼細胞性貧血‌、‌溶血性貧血‌」。(圖/PIXABAY)

許多人認為,貧血就是缺鐵,但事實並非如此。胸腔暨重症專科醫師黃軒提到,貧血分成「‌慢性病貧血、巨幼細胞性貧血‌、‌溶血性貧血‌」,其中慢性病貧血,由癌症、自體免疫疾病引發「鐵代謝阻斷」,導致體內鐵充足卻無法利用,而巨幼細胞性貧血‌則是缺乏維生素B12或葉酸,使紅血球「畸形發育」,與鐵質無關。

黃軒在臉書粉專表示,最新研究證實,‌缺鐵不等於貧血,貧血也不代表缺鐵‌,人體缺鐵時會經歷三階段,首先是「‌鐵庫存耗竭」,肝臟儲存的鐵質減少,但血紅素仍正常,此時可能毫無症狀,接下來是「‌紅血球生成缺鐵」,骨髓製造紅血球時「原料不足」,恐出現疲倦、指甲變脆等,但血紅素尚未低於標準值,最後是「‌缺鐵性貧血」,血紅素「亮紅燈」,符合臨床貧血診斷,也是‌健康紅燈的訊號。

黃軒指出,血紅素低下時,缺鐵只是眾多原因之一,也有可能是疾病所致,例如「‌慢性病貧血」,‌由癌症、自體免疫疾病引發「鐵代謝阻斷」,體內鐵充足卻無法利用;再來是「‌巨幼細胞性貧血」,‌缺乏維生素B12或葉酸所致,導致紅血球「畸形發育」,和鐵質無關;還有「溶血性貧血」,紅血球遭免疫系統「誤殺」,鐵質甚至可能過量堆積,而‌全球約40%貧血患者屬「非缺鐵性貧血」,盲目補鐵恐延誤疾病治療。

黃軒提醒,民眾別當「鐵血戰士」,自行補充鐵劑可能掩蓋潛在疾病,例如腸胃出血、子宮肌瘤,另外,飲食上若想補鐵,選擇動物性「血基質鐵」,例如蛤蜊、牛肉,吸收率達15到35%,植物性「非血基質鐵」包括黑芝麻、紅莧菜,需搭配維生素C提升吸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