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施春美/台北報導
▲醫師劉博仁表示,起司若保存不當,也可能含有黃麴毒素和赭麴毒素A。(示意圖/freepik)
提到黴菌毒素,一般會先想到花生易含黃麴毒素,但醫師劉博仁表示,生活中還有許多食物也潛藏著黴菌毒素,長期攝取可能傷害肝、腎,例如起司若保存不當,可能含有「黃麴毒素」和「赭麴毒素A」。因此,他提醒,民眾要注意保存條件,並選擇信譽良好的品牌。此外,玉米、小麥、早餐穀片等穀類製品也可能有黴菌毒素。
營養功能學家、醫師劉博仁在其臉書表示,日常生活中,許多食物看來乾淨,卻可能隱藏著看不見的「黴菌毒素」,這些毒素肉眼難見,長期攝取可能對肝、腎,甚至免疫系統造成傷害。更有研究指出,黴菌毒素與肝癌、膽道癌有關。
他表示,2024年就有2篇國際研究,提醒大家要提高警覺,尤其是在潮濕環境日益普遍的情況下,霉菌污染問題正在悄悄升溫。其中一篇去年刊登於《Malaysian Journal of Medical Science》的研究,就提到起司也可能有黴菌毒素。
劉博仁表示,該篇醫學綜論提醒大家,起司若保存環境不當,也可能含有「黃麴毒素」和「赭麴毒素」,這兩種毒素分別具有肝毒性與腎毒性,而且其中一種還是被列為第一級致癌物(黃麴毒素)。這些毒素可能來自乳牛吃了受污染的飼料,也可能是在起司發酵熟成過程中,由污染的黴菌產生。
他表示,黴菌毒素不會引起急性中毒,而是透過長期、低劑量的攝取,影響肝、腎功能、免疫系統,甚至導致基因損傷與癌症。它們是在食物保存不良或加工過程中產生,加熱也未必能完全破壞。
他也列舉避免吃進黴菌毒素的方法:
1. 避免吃發黴的食物:即使切掉發黴部分,毒素可能早已擴散。
2. 留意保存期限與保存方式:特別是穀物、堅果、起司、豆類等容易受潮的食品。
3. 注意家庭環境濕氣:黴菌也會在潮濕的廚房、浴室或空調濾網中繁殖,透過空氣中的孢子影響呼吸道健康。
4. 選擇合格品牌:購買經檢驗合格、有品質保障的乳製品、穀類與調味品。
5. 飲食多樣化、避免偏食:分散風險,減少單一來源造成的毒素暴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