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張雅筑/採訪報導
▲性取向究竟是天生的還是後天影響,根據研究顯示,「性取向是生物與環境交互作用的結果」。(示意圖/資料照)
究竟性取向是天生的還是後天環境影響呢?相信大家對這個問題一定很好奇,特別是在早期比較保守的年代時,父母無法接受同性戀,都會覺得這是一種疾病,但其實它就是正常的性取向。我國基因權威張家銘醫師表示,在2019年重量級期刊《Science》曾發表過一項超大規模基因研究,內容清楚告訴人們,同性戀和基因有關,但不是唯一的決定因素!
究竟性取向是先天基因決定的還是後天的,又或者是人們可以自己選擇的呢?相信大家的生活圈或交友圈裡曾發生過一個情形,那就是這個朋友他本來是異性戀,但幾年後竟變同性戀了,又或者他本來是同性戀,幾年後竟結婚生子了!這究竟是這麼一回事呢?我國基因權威醫師、台北榮總基因醫師張家銘表示,有一項在2019年發表於期刊《Science》的基因研究,這項研究分析了近50萬人的基因數據,發現同性戀並沒有一個「開關基因」,但確實有多個基因位點跟性取向有關。
▲我國基因權威張家銘醫師表示,性取向其實是多基因特性(polygenic),換句話說就是,許多基因一起影響的結果。(資料照/記者張雅筑攝)
張家銘醫師直言,基因可能影響人們的性取向,但還有很多其他因素一起在起作用,比如胎兒時期的荷爾蒙變化、母體環境、社會文化等,這些東西交織在一起,才形成了每個人的獨特性取向。醫師補充道,過去很多人以為,如果性取向是天生的,那一定有個「同性戀基因」,但這項研究發現,性取向其實是多基因特性(polygenic),也就是說,沒有一個單一的基因決定你的性取向,而是許多基因一起影響的結果。
張家銘醫師表示,在這項研究中,有科學家發現,5個與同性性行為有關的基因變異,其中一些與性激素調控和嗅覺功能相關。他解釋道,「這意味著,這些基因可能影響人們如何感受到「吸引力」,甚至可能影響大家的性別偏好。」但醫師也強調,這些基因的影響力並沒有人們想像中那麼強,即使所有已知的基因變異加總起來,也只能解釋同性戀行為的8%到25%,這表示,基因只是其中一部分,還有很多其他因素在影響性取向。
「除了基因,胎兒時期的荷爾蒙環境也是影響性取向的一大關鍵因素!」張家銘醫師表示,這研究發現,男性胎兒如果在母體內接受較少的睪固酮,可能會影響大腦結構,進而影響性取向。醫師直言:「這意味著,我們在還沒出生的時候,大腦就可能已經被塑造成有不同的性傾向了。」不僅如此,張家銘醫師進一步補充道,研究還有個奇特發現,那就是「兄長效應(Older Brother Effect)」。
什麼是「兄長效應(Older Brother Effect)」呢?醫師解釋,科學家發現,每多一個親生哥哥,男性成為同性戀的機率就增加約33%,這聽起來很驚人,但其實是因為,當媽媽懷第一個男嬰時,她的身體可能會對胎兒的某些Y染色體蛋白產生免疫反應,而當媽媽懷第二個、第三個兒子時,這種免疫反應可能會變強,進而影響後來男嬰的大腦發育,增加他們未來成為同性戀的可能性。
▲除了基因,胎兒時期的荷爾蒙環境也是影響性取向的一大關鍵因素,換句話說,性取向很可能在我們還沒出生時,就已經受到影響了。(示意圖/記者張雅筑攝)
科學家發現,每多一個親生哥哥,男性成為同性戀的機率就增加約33%。這聽起來很驚人,但其實是因為,當媽媽懷第一個男嬰時,她的身體可能會對胎兒的某些Y染色體蛋白產生免疫反應。而當媽媽懷第二個、第三個兒子時,這種免疫反應可能會變強,進而影響後來男嬰的大腦發育,增加他們未來成為同性戀的可能性。張家銘醫師表示:「換句話說,性取向很可能在我們還沒出生時,就已經受到影響了。」
也有一種說法,那就性取向是後天選擇的,或可以「改變的」,但張家銘醫師直言,就科學證據來說,是不支持這種說法的。他解釋道,許多同性戀在小時候就已經察覺自己「不太一樣」,這種感受不是因為誰教他們這樣,而是內在自然流露的,心理學研究也發現,無論是家庭教育、社會文化,甚至宗教信仰,都無法「改變」一個人的性取向。
過去有很多人試圖用所謂的「矯正治療(Conversion Therapy)」來讓同性戀者變回異性戀,結果發現,這種做法不僅完全無效,還會帶來嚴重的心理傷害。世界衛生組織(WHO)和美國精神醫學學會(APA)都已經明確表態,這類「治療」根本沒有科學根據,甚至應該被禁止。對此,張家銘醫師直言,透過上述的研究和實例可以證實,性取向不是「變」出來的,而是一種天生的生物現象。
▲過去有很多人試圖用所謂的「矯正治療(Conversion Therapy)」來讓同性戀者變回異性戀,這其實會帶來嚴重的心理傷害。(示意圖/資料照)
傳統上人們也常用「Kinsey量表」來測量性取向,認為所有人都可以被放在「完全異性戀」到「完全同性戀」的光譜之間,但張家銘醫師指出,其實這項研究顯示,事情可能沒那麼簡單!因為研究發現,同性戀與異性戀的遺傳機制並不是一條簡單的連續線,而可能是一種更複雜、多維度的現象。
換句話說,性取向可能不是從異性戀「慢慢變成」同性戀,而是受到不同生理、心理、社會因素影響的結果,每個人的情況都可能不太一樣。張家銘醫師綜合各種研究顯示,總結一句話,那就是:「性取向是生物與環境交互作用的結果!」
▲張家銘醫師語重心長表示,性取向的確與基因有關,但是多個基因、胎兒時期的荷爾蒙、母體環境、社會文化等因素共同影響的結果。(圖/記者張雅筑攝)
最後張家銘醫師也表示,這項2019年的研究,是目前最大規模的同性戀遺傳研究之一,為性取向的起源提供了全新的科學證據,它告訴大家,性取向的確與基因有關,但不是由單一基因決定,而是多個基因、胎兒時期的荷爾蒙、母體環境、社會文化等因素共同影響的結果。此外,張醫師也語重心長說,這研究也讓人理解到,性取向不是「選擇」,也無法「改變」,它是一種自然的生物現象,就像人們的身高、髮色一樣,是多種因素交織的結果。與其執著於「為什麼會這樣」,大家更應該學會接納——「每個人本來就是這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