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中心/陳佳鈴報導
▲器官移植發生罕見案例,一名病患因此染上了狂犬病死亡。(示意圖/資料照)
不少器官衰竭的病患,都等著器官移植救命,但救命竟然變成了奪命!美國密西根州一名居民在接受器官移植後,不幸感染狂犬病並於今年初病逝。衛生官員證實病毒源自捐贈器官,此一罕見案例再次凸顯器官捐贈篩檢面臨的嚴峻挑戰。
根據美聯社報導,密西根州衛生與公共服務部(MDHHS)發言人琳恩.蘇特芬(Lynn Sutfin)表示,該病患去年12月於俄亥俄州醫院接受移植手術,今年1月不幸過世。後續由密西根州、俄亥俄州衛生部門及美國疾病管制暨預防中心(CDC)聯合調查確認,狂犬病毒來自捐贈器官(具體器官未公布)。
狂犬病為一種致命病毒性腦脊髓炎,主要透過受感染動物的唾液或體液傳播。初期症狀類似流感,一旦發展至幻覺、吞嚥困難等神經症狀,致死率幾乎達百分之百。
全球每年約有55,000人死於狂犬病,亞洲及非洲占大多數。亞洲國家中以印度、中國大陸及印尼病例數最多,印度每年死亡人數約20,000人,中國大陸每年死亡約2,000人。臺灣自1959年起不再有本土人類病例,2002年、2012年、2013年各發生1例分別自中國大陸或菲律賓之境外感染病例。1961年後未再出現動物的病例,但2013年於南投縣、雲林縣、臺東縣、台中市、臺南市及屏東縣部分鄉鎮發現野生動物感染狂犬病毒之情形。
狂犬病病毒隨著動物的唾液,透過動物抓、咬的傷口而感染。人類患者的唾液也會有狂犬病病毒,理論上有可能透過人與人直接傳染,但是至今尚無病例報告。2013年曾發生因接受狂犬病感染患者捐贈器官導致受贈者感染狂犬病的案例。
報導中指出,現行美國器官捐贈篩檢流程,包含詢問捐贈者生前精神狀態變化並進行多項病毒檢測,旨在最大化降低此類風險。蘇特芬強調,此事件對一般大眾並無威脅;曾接觸該病患的相關人員,包括醫護人員在內,均已接受風險評估,並在必要時獲得了暴露後預防性治療(post-exposure prophylaxi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