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張雅筑/南投報導
▲在台灣,一年約有超過1萬7千人被診斷出罹患大腸癌。(示意圖/資料照)
結腸直腸癌是世界上最為普遍的惡性腫瘤,也是世界癌症死亡原因的第二大主因,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的資料顯示,大腸癌在全球新增病例中位居第三,死亡率則是第二,在亞洲部分,台灣的發病率特別突出,每10萬人就有40.5人患有大腸癌。但罹患結腸癌真的就沒救了嗎?當然不是!南投就有一實例,一名60歲張姓男子4年前就醫發現橫結腸惡性腫瘤第二期,去年(2024)初回診追蹤檢查又發現小腸惡性腫瘤第二期,3月檢查時還發現腫瘤轉移。面對這一次次的打擊,張先生沒有放棄治療,他相信南投醫院醫療團隊,最後成功清除腫瘤,抗癌成功!
癌症讓人聞之色變,特別是大腸癌!在台灣,大腸癌位居十大癌症死因第三位,發生率則是第二位,一年約有超過1萬7千人被診斷出罹患大腸癌,換算下來,每日平均約有47人被診斷出大腸癌,約每31分鐘14秒就有一位病患被發現。但更讓人需要注意的是,大腸癌在台灣年輕化的速度最快且最嚴重。雖然稱為「大腸癌」,但依照癌細胞生長的部位又可分為以下三種:結腸癌、直腸癌和大腸直腸癌。
抗癌的過程是非常艱辛的,包括身體上的負荷還有心理和精神上的壓力、無助、焦慮和恐懼等,所以很多患者可能在治療過程中選擇放棄,甚至還沒治療就先當「逃兵」,但醫師強調,其實有治療就有希望,南投一名60歲的張先生就是實例。
▲張先生常常覺得肚子脹痛、想上大號但上不出來,就醫檢查才發現罹患橫結腸惡性腫瘤第二期。(示意圖,非新聞當事人/資料照)
60歲的張先生,他4年前因感到肚子脹痛,常常10幾天想上大號但總上不出來,非常困擾,就醫檢查後發現是橫結腸惡性腫瘤第二期,積極接受手術及化療,最後病情穩定可以正常生活。但在去(2024)年初到衛生福利部南投醫院回診追蹤時,發現癌指數偏高,進一步接受詳細檢查,確診小腸惡性腫瘤第二期,張先生依然選擇接受手術切除腫瘤及化療,還好再次穩住病情回歸正常生活。但萬萬沒想到,今(2025)年3月時,張先生在定期檢查時,發現腹膜腫瘤有轉移的情形,雖然錯愕,但他仍選擇堅持不放棄,相信衛福部南投醫院外科醫療團隊,接受治療、對抗癌症。
▲許家榮醫師(圖右)為病人進行腹腔溫熱療法。(圖/南投醫院提供)
針對張先生的病況,外科許家榮醫師表示,手術切除是主要的治療方式之一,而大腸癌腹膜轉移的病人不一定能接受手術,因為轉移的腫瘤可能廣泛、瀰漫性的分佈在腹膜,並伴隨腸沾黏、腹水等問題,併發症風險較高。至於腹膜轉移的治療,醫師會視病人的身體情況,但以張先生來說,醫療團隊是採用腫瘤減積手術(CRS)及腹腔溫熱化療(HIPEC)成功清除腹膜腫瘤。許家榮醫師解釋道,腹腔溫熱化療(HIPEC)合併腫瘤減積手術(CRS)有機會消滅腫瘤和降低復發的目標,而該技術處理的方式為,先將可見腫瘤切除,接著使用41-43℃的化療藥物注入腹腔內,透過高溫來抑制及破壞癌細胞,藉此清除在腹腔中但肉眼看不到的腫瘤。
這樣的技術來治療癌症,患者是否需要負擔龐大的費用呢?院方表示,目前健保已針對偽黏液瘤、腹膜間皮瘤、大腸直腸癌、胃癌、卵巢癌合併腹膜轉移等5種癌症在符合適應症下,可給付術中溫熱化療的費用。但醫療團隊也強調,並非所有患者皆適用該治療,建議可與醫師進行討論,安排適合的療程。